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数量和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约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80%,是肠黏膜屏障和脑-肠轴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与宿主彼此依赖、互相影响、互惠共生,以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菌-肠-脑轴为生理基础,在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灸对机体的调节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而肠道菌群正是其调节机体多系统体功能的中间环节之一,也是针灸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媒介之一。近年来,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治疗作用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健安中医(JianAn Clinic)联合创始人、美国NCCAOM认证针灸医师王程玉林医师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从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疾病的相关研究、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途径三个方面作一综述。
王程玉林的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可通过其细胞壁的脂磷壁酸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从而占据肠道黏膜表面,并与其他厌氧菌共同形成一层生物菌膜,抑制致病菌的入侵。双歧杆菌还可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2的表达,使闭锁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闭锁蛋白(Occludin)的表达增加,血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降低,从而降低肠道黏膜通透性,减轻宿主的炎症反应。
王程玉林的研究发现,Treg细胞增殖、活化可增强全身的抗炎作用,Th17细胞可以通过促炎细胞因子加重肠道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可直接作用于相应受体而调控初始CD4+T细胞向Th17或Treg细胞分化。研究表明,由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罗伊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组成的益生菌混合物经CD11c+rDC作用,可使初始CD4+T细胞向CD4+Foxp3+Treg分化,CD4+Foxp3+Treg能富集于炎症部位,抑制致病性效应细胞,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另外,肠道菌群也可通过细胞因子和能量代谢途径间接影响Th17/Treg免疫平衡。
资料图:王程玉林受邀访问SOUTHWEST COLLEGE OF NATUROPATHIC MEDICINE
王程玉林探究电针减肥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治疗后肥胖患者肠道内致病菌拟杆菌属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减少,益生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增加。周莉萍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有效率达到72.22%,通过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推测针灸减肥可能与调节肠球菌和类杆菌含量有关。提示肥胖对肠道菌群的丰度有较大影响,而电针能够调节肠道益生菌和致病菌丰度,保护肠道菌群,进而减轻体质量。
王程玉林的研究发现艾灸关元穴可增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艾灸天枢穴则可增加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并由此认为艾灸不同穴位可以选择性调节不同的肠道优势益生菌,从而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因此,综上所述,王程玉林的研究更新了流式细胞术在检测Treg/Th17中的最新进展,首次提出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Th17特征表达因子IL-17A与刺激Treg分化的TGF-α;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对Th17、Treg关键转录因子RORγt和FOXP3进行检测。她的研究探索Treg/Th17平衡轴的多重作用,并针对该平衡轴的各环节进行针对性的介入深入研究UC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切入点,寻求合理的治疗手段和靶点,为针刺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菌群-宿主代谢免疫交互机制的影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作者丨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