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湖新区青山村“一统领五依托”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03-09 17:07:13 来源:贵州网
  近年来,金海湖新区响水乡青山村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自身区位、交通、文化、资源等优势,以大党建统领乡村振兴发展全局,依托社会治理、环境整治、乡风民俗、生产发展、农村旅游,“一统领五依托”助推青山村迈上乡村振兴之路。目前青山村集体经济积累50余万元,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90元,先后获贵州省精神文明先进村、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3A级景区、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以党的建设为统领,贯穿乡村振兴战略始终。青山村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一“牛鼻子”,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建设引领作用,聚力村“两委”班子建设,下移党建重心,推进村支两委“一肩挑”、党组织建设和合作社经营的“村社一体”,凝聚党群抱团发展意识,实现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利益联结全覆盖,将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始终。一是基层组织全覆盖。按照“党建+”模式,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链上,建立圣迪乐村、亩铺阿打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青山辣椒厂3个党支部,形成“党总支+生产链党支部+企业+农户”的领办模式,推进党建工作覆盖全体村民,推进党员服务群众无缝衔接,实现基层党建、村民自治和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一体化。二是服务功能全覆盖。青山村建设2000余平方米村级活动阵地,集成党员活动的“组织阵地”、民主管理的“村服务大厅”、教育培训的“农民学校”、便民服务的“村民之家”、文化娱乐的“文化大院”等,实现服务功能基本全覆盖。三是利益联结全覆盖。青山村通过党支部领办、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强化利益联结,发动党员、群众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方式入股,扎实推进“三变”改革,发展种养殖和乡村旅游,已发展社员401户1423人,实现10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58人全覆盖,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90元。

  二、以社会治理为依托,助推民主法治创建进程。青山村倾力民主法治阵地建设和法治宣传,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素养,着力打造“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助推民主法治创建进程。一是打造民主法治文化阵地。投资24万元打造3500平方米的乡村法治文化阵地,涵盖法治广场、法治走廊、法治道路、法治教育基地、法治书屋、法治文化宣传文艺舞蹈室等。二是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强化法治宣传和管理,营造法治心理氛围和法治实践环境,投资65万元建设玫瑰公园“1园”、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文化停车场“二场”和综治中心研讨中心彝汉双语普法中心和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四中心”“124民主法治”示范环境。2019年,青山村获得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三、以乡风民俗为依托,促进文明文化传承。青山村着力打造民族习俗民族文艺,淬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举行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活动,开发民族手工艺品,创作民族歌舞,积淀民族酒文化,传承彝族语言文字和文化,树民俗化民风,促进文明文化传承。一是接力举办火把节活动。青山村已连续举办37届彝族“火把节”,彝族同胞着新彝家服饰,载新彝家歌舞,品新彝家美酒,袭祭祀斗牛打秋千篝火晚会活动传统,举民族精神火把,承千年彝风,弘民族精魂。2016年以来,每年火把节吸引省内外游客4万人以上,青山零售和服务毛收益100万元以上。新区农特产品如天麻、刺梨饮料、辣椒制品、玫瑰花饼、海马宫茶等参与节日活动展销。二是持续传承民族语言。青山村深挖彝族民族特色文化,着力于彝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开展彝族语言文字教学,民居广场等充分吸纳民族文字、民族图腾、民族历法等作为民族艺术创作质料,作为民族生活的底色。目前,青山村集居彝族、仡佬族、白族、蒙古族、苗族、穿青族等少数民族1717人,占比70%,成为响水乡23个民族1.55万人的民族文化核心。2018年,青山村荣获贵州省精神文明先进村荣誉称号。

  四、以环境整治为依托,改善宜居生态环境。青山村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脏乱差等突出短板问题,改善宜居生态环境。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建通组公路6.8公里,实施连户路和院坝硬化4.32万平方米;完成危房改造78户,实施“三改”21户;实现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修建小水窖89个,沼气池65口,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二是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投资6000万元实施彝族民居改造183栋,农家小院改造96户,村庄绿化2.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20 盏;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每年投入15万元更新垃圾箱,投入3万元用于河道卫生环境治理。拟投资150万元建设集中垃圾处理场;投资350万元建设农村污水排污管网,确保农村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开发“十大员”公益性岗位58个开展护路护林护河行动。三是加大绿化工程实施力度。落实退耕还林2300余亩,实施村庄绿化2.5万平方米,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7 %。

  五、以生产发展为依托,推动经济兴旺发达。青山村紧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不断补链强链,打造以康养为主的民居民宿,加工生态特色农产品,推动经济兴旺发达。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毕节金海湖新区亩铺阿打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玫瑰花2000余亩,种植清脆李、核桃、辣椒1600余亩,养殖蜜蜂300余桶。引进圣迪乐蛋鸡养殖企业入驻,养殖蛋鸡100万羽,日产鸡蛋60万枚。建成辣椒烘干企业1个,鲜椒烘干生产线1条,日加工鲜椒20—30万吨,今年将增加2条鲜椒烘干生产线。二是全力发展康养民宿产业。青山村依托国家“AAA级景区”品牌,利用夏季清凉的自然环境和景区观光旅游优势,以康养服务为抓手,配套打造民宿民居产业,发展农家乐、民宿酒店、游泳池、玫瑰采摘加工园、彝族火把节等集吃住玩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已建成农家乐5家,民宿酒店床位近200个,稳定带动就业50余人。三是努力研制生态健康食品。突出圣迪乐蛋鸡养殖天然健康生态功能;利用玫瑰花制作鲜花饼、玫瑰花酒、玫瑰花茶、玫瑰蜂糖和鲜花豆花等农副产品,深受游客青睐;正筹建玫瑰花加工厂,补链玫瑰产业,建成后将增大玫瑰产业效益。充分发挥豆干、豆腐、豆花等豆制品传统产业优势,在“吃”上做足文章,辅助发展小吃产业。2019年,青山村107户贫困户358人已全部实现脱贫出列,2020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六、以农旅结合为依托,实现物质精神双赢。青山村以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整合区位交通、土壤植被、水文气候、民族文化等优质要素,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品牌申报玫瑰庄园旅游景区,旅游业态逐步形成。2019年,青山村已吸引游客近8万人次,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余万元,实现物质精神文明双赢。一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青山村充盘活力法治示范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打点连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功能,已建成观景台、寨门、文化广场、停车场、旅游公厕、观光步道、游客服务中心,修建2个山东第五代温室大棚,打造休闲观光体验、特色农产品观赏采摘园。二是提升服务旅游业态。青山村已开设农家乐、民宿酒店等配套产业,民俗旅游活动内容充实,管护较好的玫瑰花基地初步具备摄影、观赏的品质要求,正在筹建游泳池、灯光球场、亲子乐园、房车露营基地、卡丁车赛道、民俗展览馆等旅游项目。三是打造高端品牌景区。青山村积极推进城郊乡村旅游品牌打造,玫瑰庄园旅游景区2018年12月获3A评级,目前正在组织申报国家4A级景区,着力打造贵州省首个市民农庄先行试验区,具备白天整体接待、四季民俗风情展示的全年候活力古村落。2019年,青山村获得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誉称号。(毕节金海湖新区党工委办 王扬志 响水乡党政办 罗云卿)

相关热词搜索: 金海湖新区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