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南方地区咸肉和咸鱼都是餐桌上的常客,它们通常是用食盐进行腌制,这样可以使肉类放置更久、不易腐坏,但在腌制的过程中,由于钠盐含量的超标,会对于进食者的肾脏加重负担,同时对胃肠道的黏膜造成破坏,严重时将会出现胃肠炎症或溃疡等疾病。
多数情况下,为保证所食用的咸肉不会因过度烹煮导致美味流失,我们会将咸肉进行简单清洗后放置锅内,仅用沸水进行短暂加热后并拿出来,放置在案板上切割,这样做无疑是让戊肝病毒这一危险物质暴露在我们的餐桌之上。
戊肝病毒常寄居在动物体内,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普通的商品猪。研究发现,80%以上的商品猪都曾感染过戊肝病毒,多数情况下猪、牛、羊等家畜身上都可能携带戊肝病毒,而动物体内戊肝病毒的来源,直接与它们的饮用水有关,一旦牲口喝了被戊肝病毒污染的水,就可能携带戊肝病毒。对于人来说,如不将肉制品利用100℃的高温进行沸煮5-20分钟的话,戊肝病毒也很难被彻底清除,当我们食用了这样的肉之后,就容易感染戊肝病毒,患上戊型肝炎。
感染戊肝后,一些人可能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并伴有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发热等。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也有可能是隐性感染,隐性感染者其实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把戊肝病毒传播出去的,因为戊肝病毒不仅通过粪口传播,也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日常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
当人们自己成为了传染源时,孕妇、老年人和患有基础肝病的人就要格外注意了,此时的戊肝病毒不仅会造成肝脏损伤,严重时可能会丧失生命。
研究显示,孕妇感染戊肝后,死亡率明显升高,尤其在妊娠中晚期,因感染戊肝导致的死亡率高达20%,即使躲过了致命危险,也极容易发生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情况,如果孩子有幸正常出生,戊肝病毒也会因母体垂直传播,导致新生儿直接感染戊肝,其概率甚至高达37%-46%。
老年人群体同属戊肝感染高危人群,根据可查文献显示,老年人因群体接触较多,60岁以上老年人占戊肝患者比例为46%,因戊肝引发的肝衰竭发生率高达14.55%,住院治疗平均时长为42.8天,呈现了易传播、治疗效果差、治愈率低的特点。
根据《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一项系统综述表明,慢性乙肝合并戊肝感染者的肝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4.7%和13.8%。以此来看,乙戊重叠感染危害更加严重。对于其他如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等基础肝病也存在较高的戊肝感染风险,以脂肪肝为例,重叠感染戊肝的风险相较无病群体感染风险高出50%。
其实,面对戊肝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接种戊肝疫苗,这样可以很好的从体内形成保护,从而阻隔戊肝病毒对我们的伤害。一般来说,戊肝疫苗需要接种三针,按照0-1-6月的接种程序进行接种,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病毒抗体,根据大量三剂接种者的临床III期研究结果来看,戊肝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在1一年内有效率高达100%,4.5年内仍可保持93.3%的有效率。因此对于上述戊肝感染高危人群,专家呼吁接种接种戊肝疫苗,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戊肝病毒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