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走基层】唱响新时代的欢乐颂
“国家领导真英明哟鲜花开一朵~开了一朵又一朵~脱贫攻坚为人民~安逸~好安逸……”
夜晚,在纳雍县昆寨乡干净的街道上散步,悠扬婉转的歌声传来,循声而去,原来是该乡民歌组合33683的成员聚在一起唱歌。
该组合于2010年成立,有固定成员四人,组合名字33683来源于他们的一段原创唱腔。
纳雍少数民族因与汉族杂居,有些曲式结构受到汉族民歌的影响。最有特点的用嗓方法就是真假声交替使用的技巧,要求歌者在演唱整首歌中,真假声转换要娴熟自如,不能让观众听到换声时出现的瑕疵,真假声的交替要天衣无缝。
“33683唱腔”演唱技巧在长期的传承中创新,自成一种套曲模式,有特定的演唱技巧,歌词格式具体到哪一腔唱几个字都有明确的规定,演唱时用汉语演唱。
组合成员晏梦景介绍,演唱“33683唱腔”的第一腔时,首先是对气息的要求很高,要气沉丹田,第一腔整个乐句中不能换气,要一气呵成,并且第一腔在唱“a”母音时都是用真声唱,用口腔共鸣居多,音色朴实而清脆,才能表现出“33683唱腔”独有的爽朗流畅的特点。接着唱“ei”音时突转假声,鼻腔、头腔共鸣的运用较为明显,使音色更为柔美。这种真假声转换使用的演唱方法,使民族民歌“33683唱腔”发声激昂开朗,演唱技巧独具特色。
除了是原创旋律外,“33683”还有其特殊含义。
“33683”,第一个“33”即每年3月3多民族的风俗文化,如彝族等民俗的“献山节”、苗族“花山节”等;“6”即每年6月份彝族人民的火把节及每年六月初六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祭祀节日;“8”指传统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的大团圆;最后一个“3”则指“三农问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乡村振兴”等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晏梦景说,“33683”是昆寨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绚丽符号。
组合由潘学友、潘学良、杨雍、晏梦景四人组成,四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昆寨人,受民族文化影响,从小就喜欢“吼”上几句。“上学时经常参加学校文艺活动,不过那时候唱的是美声。”组合成员晏梦景说,一次机缘巧合,几个人一起表演了一个彝族祭祀舞,现场掌声雷动,观众特别喜欢。“原来民族的东西也能获得大众的喜爱,于是我们几个合计,组建组合把传统的民族民歌与现在的流行文化融合起来,创作新时代民歌。”
昆寨乡10余个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66%,至今仍保留有纯少数民族聚居的寨子,其民族民间文化——山歌,悠扬婉转、名目繁多、曲调优美、腔调不一,在昆寨每一个村寨、甚至纳雍的每一个乡镇,都深受群众喜爱。放牛割草唱几句,提升精气神;田边地脚哼几声,除困又提神;院坝酒席唱一段,乐趣更无穷;大会小会唱一台,人气旺盛更有情……
2013年,晏梦景被借调到昆寨乡文化服务中心搞宣传,将昆寨人喜闻乐见的山歌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党的好政策融入民歌,助力脱贫攻坚。组合走遍毕节市各县(区),各民族节日、丰收节、党代会、县(区)春晚等舞台。
2017年,该组合受邀到贵阳参加“非遗周末聚”表演;2018年,参加省军区“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文化展演;2015年及2019年获得毕节市乌蒙文化艺术节原生态歌舞大赛三等奖;2016年获得贵州省彝学会颁发的原生态歌舞大赛三等奖……
“几次文艺活动现场表演,我们发现根据相关政策精神改编的歌曲,群众不仅喜欢听,还喜欢传唱。”晏梦景说。慢慢的,33683组合走出昆寨、走出纳雍,歌声传到了越来越大的舞台。
当民歌和群众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民歌也有了新的面貌。
如今,33683组合的歌曲在保持纳雍原有的“九版十三腔”风格的同时,也在不断与时代贴近。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晏梦景借着去省里展演的空闲时间,潜心创作了200余首解读十九大精神的民歌歌曲,用民族唱腔将十九大精神唱遍昆寨的各个村寨,这种将严谨的政策精神与高亢婉转的民族唱腔融合的方式,更加贴近群众,产生了“1+1>2”的传播效果。
“我们传承古老唱腔,自编自唱,在原有民歌旋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再创新,富有新时代元素,既脱离低俗味道,又不失高雅格局,被称做‘新时代民歌’,倍受群众喜欢和传唱。”晏梦景介绍,其组合创作的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唱腔,都和他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息息相关,饱含智慧与情怀。
“组合人最多的时候有十七八人,现在就我们四个为主,有大型演出时,也召唤之前的队员增添力量,但多数是我们四个!”晏梦景说,其组合规划创作民族民间文化系列精品,逐步展示和宣扬民族精神,传播正能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丰富内涵。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准备成立33683艺术团,招募更多的新鲜血液进来,把党的各项政策吃透,不断创作新歌曲,唱响新时代民歌。”晏梦景说。
现如今,经过融合新时代元素、创新唱法的纳雍民歌,再次焕发出光彩,以晏梦景、潘学友、潘学良、杨雍等人为代表的纳雍民歌演唱者走出纳雍,登上省市各大舞台,让更多人了解纳雍民歌、喜欢纳雍民歌,也唱响了新时代纳雍民歌。
上一篇:纳雍县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