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经济受益几个老板 绿生态造福万户千家

发布时间:2020-08-23 00:19:31 来源:毕节日报

  “我记得以前烧硫磺的时候,只要遇到雨雾天,那个硫磺刺鼻的味道就更浓,呼吸都困难。那个时候,哪家买辆新摩托,只要放在外面一个月,就会锈烂;哪家安装一个铝合金门窗,过了月把,看上去是好的,但只要用手一摸,就像豆腐渣一样,粉的,烂掉了。哎,那种日子,即使是有钱也不好过。”8月15日,当三省四市“感恩红色·走进赤水”的记者们来到七星关区林口镇时,从小就生活在该镇大寨村大寨组的村民唐志东回忆说。

  如今,在林口镇后面那座绵延2公里的“青龙山”及周边的山上,已经长满了青草和树木,丝毫看不出它们当年荒凉破败的迹象;走在林口镇的通村水泥路上,两旁的田野间有成片的庄稼,有青翠的果苗;山间的小溪,流淌着潺潺清水。随行的林口镇党委委员赵江感慨地说:“以前烧硫磺的时候,只有几家老板受益,老百姓都遭殃;现在到处是绿水青山,家家户户都受益了。”

  林口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让曾经满目疮痍的村寨和山川蝶变出彩,是20年来持之以恒地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拿以前“要钱不要命”和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比较,人们对保护生态的意识大为增强,境内赤水河沿岸的山岭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林口,原本是一个生态很好的地方。据当地老年人介绍,以前,单是收购油桐一项,每年就可达5万公斤以上。上世纪90年代末期,林口镇的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出现了9个硫磺厂,1个铁厂,1个水泥厂,26个煤场。这些杀鸡取卵式的发掘,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短暂的辉煌,成就了林口在全省乡镇企业中的领先地位。

  然而,土法炼硫所产生的恶果,却让人触目惊心:土法炼硫生产过程中,约有60%的硫呈气态排入大气。每生产1吨固态硫,平均排放废气3万立方米、排放废渣9至12吨、二氧化硫1.9吨。这些低空排放的二氧化硫,导致方圆几公里的地方寸草不生,树木统统被熏死,土山成了不毛之地,石山被二氧化硫产生的酸雨腐蚀成白色,像一堆堆荒凉的白骨。老百姓的地里种不出庄稼,人们吃的全靠到其他地方买。鸟兽灭绝,山洪肆虐,群众生活困难。

  意识到环境污染给当地带来的是灾害不是效益后,2000年,林口镇果断采取措施,对硫磺厂实行关闭,对其他厂矿实行技改。2002年到2005年,林口镇实施荒山造林5000亩。2008年,林口镇完成了对辖区所有硫磺厂的关闭。2013年完成坡改梯4200余亩、经果林及水保林6900亩。近年来,林口镇又在海拔1300米至1600米的地方种植刺梨5300亩、方竹4000亩。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花椒4000亩、中药材1500亩,李子、葡萄等1000亩。全镇16个村(社区)都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种植和养殖。

  在这些专业合作社中,位于林口镇平坝社区龙井组的“毕节市黔西北葡萄种植有限公司”尤为突出。2015年,林口镇通过招商引资1170万元,在平坝社区按照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100亩,流转周期30年,打算建立一个集葡萄种植和青脆李、凤凰李、西瓜等为一体的种植基地。今年,400多亩葡萄园已获丰收,每天慕名前来采摘和购买的群众多达300人。“今天是周末,大清早,毕节一家大医院的职工就组队来了8辆小车,购买了8000多元的葡萄拖走了。”身为股东之一的唐志东介绍。

  由于葡萄园的种植全部实现无公害化,所产的葡萄品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葡萄不用运到路边或商店都有丰富的客源,老板自然不用愁。对此,来自云南昭通的公司董事长周玲很有信心,她表示将进一步扩大种植园规模,让更多人品尝到优质的水果,让更多当地群众有解决就业的机会。她介绍,目前常年固定在公司或果园上班的当地群众有30余人,今年上半年已发放工资90余万元。在公司的带动下,当地群众尝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下一步,公司将免费为有意愿发展经果林种植的群众提供果苗和技术,带动更多的人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实现“靠山吃山”。

  赤水河在林口镇境内有10公里长。为了加强对赤水河的保护,林口镇在集镇点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让集镇周边几个村寨1万多人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对沿岸新庄、大寨、渭河等3个村配套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对全镇范围内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一家农户一个月收5元(经营户10元)的垃圾处理费,专人将垃圾统一收集运往城区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此外,对境内73家小规模养殖场实施技改和监管,确保粪污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和乡村综合治理,林口镇不仅还原了青山固有的本色,而且集镇面貌和农村面貌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个破茧成蝶的乡镇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关热词搜索: 林口 硫磺 葡萄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