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推进基础教育全覆盖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0-11-18 15:20:29 来源:毕节日报

  易地扶贫搬迁,必须实现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而“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在教育。近年来,七星关区通过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建设、统筹协调组织搬迁户子女在辖区周边学校就读,实现基础教育全覆盖,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走进位于柏杨林街道的七星关区第三幼儿园,滑梯、平衡木、沙地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玩得不亦乐乎。在学校围栏上,该区34个乡镇(街道)的照片环绕一周,各地村容村貌或特色特产跃然墙上。

  幼儿园的孩子们

  认真听课

  “这是一所专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服务的幼儿园,孩子们来自各个乡镇(街道),所以我们把各个乡镇(街道)的村容村貌、特色特产做成校园文化墙,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同时,传承家乡文化。”区第三幼儿园园长李红介绍,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大幅度融入乡情元素。

  除了文化环境的打造,在完成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5大领域教育的基础上,幼儿园将感恩教育融入园本教材,既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又培养孩子们的自主能力,通过手工、游戏等引导孩子们自发进行合作和探索。

  “这些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新环境,可能会缺少安全感、不自信。因此,我们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内涵发展之路。”李红说。

  在距离区第三幼儿园不远的柏杨林恒大阳光小学,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校园传来琅琅书声。这所学校的学生同样均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目前,该校共有教师103人,学生1902人。

  开心玩耍

  “学校的老师是从全区各个乡镇(街道)考调来的,都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柏杨林街道教管中心主任、阳光小学校长张?介绍,为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该区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调研,及时采取措施,在保障全区教育系统编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招聘和考调,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就读学校所需的教师编制,以“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阳光小学还开设了书法、美术、足球、“希望小课”等课外兴趣课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孩子们更开朗,更自信了。”张?说。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现代教育,对于家长们而言,更是解决了许多后顾之忧。

  “搬到这里以后,学校离家近,还提供午餐,不用时刻担心他们。”阴底乡箐口村的张淑云是4个孩子的母亲,现在孩子们都在安置点的幼儿园和小学就读,她有更多时间去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户外活动

  近年来,七星关区在柏杨林街道统筹规划建设了阳光小学、区第三幼儿园、区荔湾实验学校等5个校点,增加学位6480个,有效解决了搬迁户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周边的区第三实验学校、海子街中学、海子街小学等学校,安排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搬迁户子女就学安置率达100%。

  “柏杨林街道有6000多名适龄儿童,现已全部入学,符合国家资助标准的,我们做了精准的摸排,做到应助尽助。”张?说。

  (马玲玉)

相关热词搜索: 搬迁户 幼儿园 街道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