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岚:织出“锦绣”脱贫路

发布时间:2020-07-09 10:03:19 来源:安顺日报
韦国岚:织出“锦绣”脱贫路

韦国岚(右)正在指导村民织布

  “这根线这样绕,梭子要平平划过去,脚踏板要一上一下配合,对,就是这样……”7月5日,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国岚,一早便在镇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手把手教从沙子乡交纳村搬迁来的村民马龙英。“这个花样是新研发出来的,她们还不熟悉,得细心教。”韦国岚说。

  “我从山里搬迁到城里居住后,只需5分钟路程就到公司,一个月有1900元收入,还能照顾家,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马龙英一边织布一边说。不一会儿,斑斓的彩线就变成了一匹匹独特的布依格子布。

  近年来,韦国岚的布依土布生意红火,除在镇宁募役镇吴胜堡村的老家有生产车间外,在景宁小区也有车间,县城的南街还设置了产品销售部,她生产的布依土布、窗帘、床上用品、服饰、千层底布鞋等10余种产品供不应求,解决了106名村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产品除销售在本地外,还销往贞丰、罗甸、浙江、上海等地。

  采访中,“哐、哐、哐”……织机声不绝于耳,韦国岚笑着说:“这是我从小听到大的声音,我是手工制作布依族民间服饰的第四代传承人,家里外婆90多岁还在织布。”

  韦国岚的外祖母伍罗氏从小跟曾祖母学习布依族纺纱编织,以制作民间服饰为业。外婆伍恩秀是位乡村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带着韦国岚的母亲罗光敏做刺绣、织布蜡染,将祖传工艺世代传承。“我现在虽然年纪大眼力差,但一听到织机声,心里就踏实,偶尔也上机织织。”伍恩秀说出心中不舍。罗光敏30多年来专注民族技艺传承,带领吴胜堡村村民创业发展。从曾祖母那代起,“勤奋、好学、善良,学好技艺心不慌”的家风家训一直传承至今。如今,韦国岚的设计结合了现代需求创新出更多更好看的花纹图案,让布依民族元素融入到平常生活。

  据了解,韦国岚8岁时就开始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织布,2008年,到上海第一服装厂学习服装设计,2017年7月28日,韦国岚返乡创业,在募役镇吴胜堡村四组的家中成立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

  韦国岚的母亲告诉她,传统的技艺要传承好,不能保守地局限在家里,还要教会更多的姐妹们会绣会织会染。母女俩开始培训村里的妇女,尤其对贫困妇女特别关爱,她们手把手地教。韦国岚摸着老式织布机说:“公司成立初期,是一间只能容纳8个绣娘的小作坊,一路走来,不容易啊。”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支持“锦绣计划”,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妇女将“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在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2018年,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安顺市锦绣计划示范基地”,通过“政策+企业”的双扶模式,实现了“输血”与自身技能“造血”并举的脱贫效果。

  公司生产的产品很受市场青睐,辐射带动吴胜堡村等周边10余个村的妇女就业,越来越多的妇女也前来学习织布,大多数人家备有织布机。韦国岚说:“受疫情影响,今年许多妇女都是在家工作,3月2日复工后我们的订单接连不断。”

  “村里的妇女们勤劳善良,大多都有一定的织布、绣花基础,能够帮助她们创造‘指尖经济’,是我最大的心愿。”韦国岚坦诚地说。

  “我今年有60岁了,以前就在家里种种庄稼,年纪大了劳力不够用,听说可以来免费学织布,还能拿工钱我就来了,我已经来3年了,现在一个月有2600多元收入。”吴胜堡村村民马田芬推着织布机笑嘻嘻地说,现在的人很青睐纯手工制品,没想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还变成我如今的饭碗呢。

  说笑间,吴胜堡村村民吴庭兰已经织好一匹布,韦国岚告诉记者,吴庭兰是去年3月份才来学习的,因为很有天赋,一点就通,现在是所有员工中动作最快的一个。吴庭兰骄傲地说:“我一个人可以做两台织布机,白天在公司做有气氛,晚上回家闲着也在做,一天半就能织一匹布,每个月至少能挣四五千元呢。”

  截至目前,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共生产布依民族布艺10万多米,服饰、头饰2万余套(件),今年将实现产值160余万元。公司在开展妇女手工生产、培训、展示销售的同时,拉长行业服务链条,使基地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引擎”,间接带动村民就业400余人。

  “我家四代人一路风雨兼程,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边贫困妇女就业创业,让妇女们巧手创造出锦绣新生活。”韦国岚说。

  (本报记者 刘现虹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 布依 妇女 织布机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