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433”模式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发布时间:2020-05-26 10:19:28 来源:黔东南日报

  天柱县易地扶贫安置点共有搬迁群众4718户20234人,属于全省十个集中安置2万人以上的安置点之一。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天柱县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建队伍、抓服务、用资源“433”模式,促进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摸清底数,建好“四支队伍”

  通过开展地毯式排查,精准掌握搬迁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身体状况、就业失业状况、培训就业意愿等基础信息,经过分类归档和综合研判,该县组建了以职业农民为主的“四支劳务队”。一是农耕劳务队。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为主,成员要求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共628人。二是建筑施工队。专门承接小型非机械建筑工程,由建筑工、油漆工、泥浆工、木工等组成,共208人。三是家政服务队。服务员以女性居多,掌握家务技能和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共120人。四是宴席承办队。承接全县区域内红白喜事的宴席操办,掌厨队员熟练掌握烹饪技能,熟悉宴席服务文化、饮食禁忌等基本知识,共36人。

促进就业,抓好“三项服务”

  由安置点党组织牵头,“多方位”服务打造四支劳务队,有效解决在家贫困劳动力“不敢找工作、不会找工作、找不好工作”的问题。一是抓好动员服务。每月至少召开1次居民议事会,大力宣传就业致富典型,激发搬迁劳动力参加培训和转移就业的积极性。根据搬迁劳动力状况,有针对性地动员加入相应的劳务队,有组织带领外出劳务。截至目前,已召开居民议事会20余次,动员992人加入劳务队。二是抓好培训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依托扶贫车间做好以岗代训行业培训,引进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结合“四支队伍”的劳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长短结合的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提升队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2019年以来,已开展百香果种植、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烹饪面点等技能培训2935人次。三是抓好保障服务。成立了天柱县易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政府、用工单位与搬迁群众的交流合作平台。依托劳务队长、帮扶干部等力量,抓好“一对一”跟踪帮扶工作,做好“四支队伍”劳务就业的伙食保障、交通安排、工资发放等后续协调服务管理。

开拓市场,用好“三方资源”

  为解决“劳务队”就业问题,天柱县主动谋划、积极协调,奋力拓劳务市场,确保“劳务队”有活干、有收入。

  一是专班对接“客户”。成立了安置点就业创业工作专班,抽调7名精干力量围绕附近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用工单位上门推荐劳务队,对吸纳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企业,通过荣誉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表彰。目前,天柱县麦溪中药材基地、恒生源油茶基地、四甲百香果种植基地、湾场辣椒育苗基地等4家用工单位已经与“农耕劳务队”达成了长期用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劳务队先后到附近的油茶、蔬菜、水果等基地务工1.2万余人次,建筑工地务工1200余人次,开展家政服务300余人次,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二是干部完成“任务”。压实党员干部工作职责,安置点的包楼栋干部必须精准掌握负责楼栋的就业信息,发挥个人和单位资源优势,用好各项扶持政策,每月至少完成所包保楼栋5人以上的就业推荐任务,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截至目前,共完成9063人的就业创业任务,其中省外、县外就业5721人,县内就近创业就业3342人。

  三是用工反馈“评价”。就业创业专班及时收集用工方对劳务队的意见和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反馈和培训,优化队伍“战斗力”。通过“用工→反馈→优化”的模式,提高了劳务队的工作效率和默契度,吸引了更多的人员加入进来,增加了搬迁群众就业率。劳务队也由最开始的80余人,发展到现在近千人。

  ( 天党建)

相关热词搜索: 劳务 天柱县 劳动力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