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麻江县翁牛村:日子越过越有劲
【民族小卡片】
毛南族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贵州平塘县、独山县交界的卡蒲河、六硐河河谷地带等地,其余散居在环江县内的水源、木论、川山、洛阳、思恩等乡镇,以及周围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贵州的惠水等县(市)。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毛南族总人口数为101192人。
截至2018年,我州毛南族人口为84人,主要散居在凯里市、黄平县、施秉县、三穗县、镇远县、岑巩县、天柱县、锦屏县、剑河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寨县。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舒增付杨玉婷杨峰
盛夏的麻江县谷硐镇翁牛村绿意丛生,生机盎然。
7月3日,记者来到翁牛村,只见群山环绕,居民住宅依山傍水而建,潺潺流水穿村而过,河边绿树成荫,犹如一幅生态画卷。
村寨中间,有一栋2层气派的新楼房,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醒目,这是石王仙的家。
傍晚时分,晚霞映满了天空,炊烟袅袅升起,石王仙从镇上取快递刚刚回到家。她熟练地将电动车停好,拿起快递,径直走往自家的堂屋。放下快递后,她走进厨房,开始淘米、煮饭,洗菜、切菜……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身材清瘦的石王仙,近年来脸上总是笑容灿烂。
1978年出生的石王仙是黔南州平塘县的毛南族姑娘,2001年,石王仙与同在都匀市打工的麻江县谷硐镇翁牛村村民李文建相识相恋,2002年,两人喜结连理,一年后便有了第一个孩子。
嫁过来后,石王仙在家照顾公婆、带孩子、耕种土地,李文建在外打工补贴家用。
“2003年,我到医院生孩子,要交200元住院费,我们拿不出来,只好向亲戚借来后才顺利住院。”回忆起那段苦日子,石王仙脸上有些苦涩,由于孩子多,丈夫挣的钱都是边挣边用,家里根本余不下钱。
“仅靠丈夫打工挣钱,只能勉强维持我们的日常生活开支。”一家三代8口人,有老母亲要赡养,还要供5个孩子读书,这个家庭的日子越来越窘迫。2014年,李文建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结对帮扶干部的宣传引导,家里落实了各项扶持政策,加上两口子勤劳的双手,石王仙家的生活明显好转。
2015年初,石王仙和李文建推倒老旧木房,拿出几年来的积蓄,在原址上建起漂亮的新楼房。
“以前,住的是旧木房,每逢下雨屋顶就会漏雨。老屋潮湿,夏日里蚊虫很多,一家人常常遭到叮咬。”石王仙说,“现在,一家人住进了新楼房,生活舒适了,心里也敞亮了。”
在教育、医疗、危房改造,以及产业帮扶、低息贷款等政策扶持下,石王仙家的担子轻了很多。
“感谢政府的帮助,供孩子上学的压力小了很多,我家孩子都有补助。”石王仙一笔笔算给记者看,读高中的孩子每年补贴2750元,读小学的三个孩子每年补贴2700元,读幼儿园的孩子一年补贴550元,5个孩子一年的教育补贴加起来就有6000元。说起这些,石王仙话语里充满感恩。
随着孩子日渐长大,石王仙的时间也宽裕了,2017年,石王仙在翁牛村私立幼儿园务工,每月工资1000元。2018年,石王仙工资涨到了每月1500元。加上丈夫李文建的务工所得,全家的年收入达到3.9万元,通过脱贫攻坚评估,光荣脱了贫。
“丈夫务工收入增加了,村里合作社年底有分红,我还将自家土地参与流转种植蓝莓等水果,2019年家庭年收入有5万多元。”石王仙说。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去年,我家花了10万元买了一辆小汽车,外出游玩、走亲戚方便多了。”石王仙笑着说。
“都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望着自家的新房,石王仙情不自禁地说。
如今,石王仙一家彻底告别了贫困户生活,房子装修好后,购买了全新的家电,还安装了Wifi,空闲时,石王仙常常网购,在朋友圈里晒幸福。
“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进城骑摩托、坐汽车,方便得很。左邻右舍都修建了新楼房,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广场,村道两旁安装了路灯,大家出行更加方便安全了。”说起家乡的变化,石王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越来越有奔头了,做起事来都是劲!”石王仙笑着说,“孩子们上学了,家里农活忙完了,我也要外出务工挣钱,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她们安心学习。有了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一篇:黔东南镇远县江古镇白果村:党建引领产业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