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岑巩: 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凯本镇四季村村民将采挖好的太子参集中堆放(吴勇摄)

天星乡山岗村村民领取免费鸭苗(姚峰摄)

客楼镇丰坝村村民在采收烟叶(吕恒孝摄)
近年来,岑巩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因地制宜选准做实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活力,走出了一条变“输血”为“造血”的产业扶贫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
凯本镇:太子参种植带动7000余人次务工
夏收时节,艳阳高照。在凯本镇四季村,200余名群众正在田间地头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有的挥锄铲土、有的清理泥土、有搬运太子参,整个场面十分热闹。
“往年这些地都是拿来种玉米、辣椒、黄豆等,收入很低。”在基地干活的陈仁辉说,现在自家的两亩多地租给老板种植太子参,每亩地租金是400元。
“太子参采挖季长达1个多月,每天有200余名群众在田地里工作并获得收益。”四季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代国兴告诉笔者,采挖太子参是手上活,一些60多岁的妇女都能采挖,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可有效解决周边群众就近就业难题。
“四季村种植太子参200余亩,按2块钱一斤计算,只要挖来上秤就立马结钱给工人,今天就支付了近2万元了。”太子参种植老板吴州祥说。
据了解,凯本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吴州祥等3个种植主体,在四季、大寨、大坪3个村共种植太子参种植480亩。该产业目前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1800余人次,按照目前进度,太子参采收将于8月中旬结束,将陆续带动周边群众务工7000余人次。
客楼镇:烤烟生产促农增收
进入七月,客楼镇烤烟产业进入了烘烤季。走进各村,随处可见烟农采摘烟叶、烟叶入炉的忙碌场景。
“趁着早晨不热,一早就到烟地里采摘烟叶,每天来打烟叶可以赚80元,加上分类、捆扎的工钱,忙完这段时间,差不多有几千元的收入。”采摘工人陈光菊高兴地说道。
烤烟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烤烟烘烤季是周边贫困群众就业的旺季,采摘、烘烤各环节都需要劳动力,每年可带动3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
“今年我种了27亩烤烟,长势很好,进入烘烤期,我请了13名工人帮忙采摘烟叶,今天已经上了两炕,预计今年能增收几万元。”丰坝村烟农陈文权开心地说道。
烤烟作为客楼镇扶贫主导产业之一,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客楼镇坚持烤烟主导产业地位,定期组织镇烟叶站开展种植培训,搞高烟农种植水平,提升烟叶质量。今年,该镇种植烤烟4500余亩,目前已上炕82炕,下炕5炕,预计9月中旬全部完成上炕入炉。
天星乡:稻田鸭种养致富新希望
“天气太热了,要及时把领取的鸭苗拿回去照顾好。”天星乡红星村村主任邱邵维边叮嘱边登记。
近年来,天星乡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稻+N”生态产业种养模式,走出“稻+鸭”“稻+鱼”促农增收的致富路,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政府免费给我们提供鸭苗,我们只是出点力把鸭养好,就可以增加一份额外的收入,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红星村村民吴水发笑着说。
在“稻+鸭”种养模式下,鸭子在稻田内活动,以杂草、浮游生物、害虫等为食,粪便作为有机肥料滋养禾苗,减少了食料和化肥的投入,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优质稻的品质,达到绿色生态环保的目的。
“我们成立专门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不仅提供技术保障群众的‘米袋子’和‘菜篮子’,还要撑起他们的‘钱袋子’。”岑巩县农业农村局王天毅说,这些“半野生”状态长大的鸭子,肉质结实、充满劲道,深受消费者青睐。
邱邵维介绍说,稻鸭共育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产业,这次红星村有86户群众积极参与,每亩稻田养殖35只,产值2500元以上,加上优质稻每亩1500以上的收益,亩产值实现4000元以上。
目前,天星乡共实施稻田“稻+鸭”100亩、“稻+鱼”550亩。
上一篇:黔东南州积极开展“法援惠民生 扶贫奔小康”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