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满族易地搬迁户方庆贺:好政策圆了新居梦
【民族小卡片】
满族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满族总人口数为1041.0585万人。
截至2018年,黔东南州满族人口为773人,散居在黔东南州16个县市。
9月8日,记者走进镇远县氵舞阳镇东城社区安置点,只见这里的安置房鳞次栉比,整齐壮观。安置小区里,修建了凉亭,配套了健身设施;绿化带里,花草生机盎然。平整清洁的路上,不时有人来来往往;高楼的阳台上,不时传来电视声和孩子的打闹声,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走进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户方庆贺的家,近70平方米的房子干净整洁,沙发、电视、冰箱、洗衣机、衣柜一应俱全。临近中午,方庆贺正忙着准备午饭,厨房里不时飘出阵阵饭菜香。
“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过上好生活,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说到现在的好日子,方庆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是党的好政策,让我圆了新居梦。”方庆贺说,新房让他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心里暖暖的。
“现在住的房屋敞亮,出行也非常方便,儿子外出打工了。帮扶干部对我们很关心,隔三岔五就来我家,还给我们带来油、水果、牛奶等生活用品。”方庆贺笑呵呵地说,对自己的帮扶干部竖起了拇指点赞。
方庆贺今年78岁,一头花白的头发,个子不高,患有听力残疾,但精神矍铄,手脚灵活。
方庆贺老家在辽宁凤城,是一名满族群众,年轻时当过民兵,使用高射炮时受伤,耳朵被震聋了,从此患有听力障碍。那时候家里穷,父母无钱医治,落下了终身残疾。1968年,方庆贺从东北老家投亲到镇远羊场镇金盆村的姐姐家,并在此落户。1972年,他从姐姐家搬了出来开始自立门户,自己建房子。
“那时候很困难,在左邻右舍的帮忙下,房子才盖起来了。”方庆贺说。为了生计,方庆贺当过会计、修过铁路,还当过医生,但日子过得很艰难。
“最难的时候,就连大年三十那天,一家人吃的是包谷。”对于以前的艰难,方庆贺记忆犹新。
搬迁前,方庆贺一家3口人住在羊场镇金盆村那座近50年的老木房里,房子年久失修,每逢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却无钱来维修改造。
由于家庭贫困,方庆贺年过四十才娶妻生子,妻子有残疾干不了活,一家人全靠他在地里劳作,勉强解决了全家的温饱和小孩的读书问题。
2013年以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方庆贺一直栽种烤烟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但由于缺乏技术,加上交通不便,收成很不稳定。
2013年,方庆贺将原来的5亩烤烟地改种水稻。一年下来,收入也只能维持基本生计。
由于身体残疾、缺少劳动力,收入低,2014年,方庆贺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以来,精准扶贫政策给予方庆贺家各项补贴资助,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幸福。
2017年,通过易地搬迁项目,方庆贺一家搬到了氵舞阳镇东城社区移民安置点,住进了楼房,水、电、通信等设施齐全。
“搬迁时,每个人补助1500元,我们一家三口得到4500元;2018年,拆掉老房子,国家又给了9000元补助。”方庆贺说,自己没花钱,就“拎包入住”搬进了新房。
随着健康扶贫、低保、养老保险、教育补助、产业联结分红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方庆贺家庭情况明显变好。2018年,全家成功脱贫。
方庆贺掰着手指算起了收入账:他和老伴两人的城镇低保一个月共有999元,残疾护理补助每月有171元,养老金每月有96元,扶贫资金入股分红500元。现在,儿子方政雄在深圳一家汽车企业务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家庭收入进一步增加了。
“依靠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我家住进了县城里的移民搬迁楼房,我们一家过上了幸福生活。全家都有新农合,签约了家庭医生,看病不用愁。”细数着家庭发生的变化,方庆贺由衷地说,“这都得益于国家的脱贫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盼头!”
上一篇:黔东南州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