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报京乡:党建引领“三强”促“三干” 产业扶贫谱新篇
9月8日,笔者来到群山环抱的镇远县报京乡报友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时有黄澄澄的小米映入眼帘,如地毯般点缀在山腰,地里抢收小米的身影和此起彼伏的苗族飞歌,演绎了一部丰收喜乐的秋收舞剧。
报友村稿荣组群众正在采摘小米(李安生 摄)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报京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支部领航”“产销对接”等扶贫措施,让群众“干有激情”“干有方向”“干有动力”,形成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的产业发展格局,趟出了一条产业长效发展的好路子。
“以奖代补”强帮扶,群众“干有激情”
“种小米好,政府发补贴,还帮我们找销路。”正在采收小米的村民万政德说,去年种了9亩小米得了补贴4500元,今年又扩大了10亩的种植面积,家里的收入多了一层保障。
家住报友村稿荣组的万政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报京乡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小米产业后,她家由玉米改种小米,扩大了土地的收益,实现了增收致富的目标。
成熟待摘的小米(付光斌 摄)
“打好产业扶贫这场硬仗,关键在于激发贫困户发展的积极性。”报京乡党委副书记姚伦权介绍说,“2020年,报京乡已安排财政专项产业扶贫资金81万元,奖补扶持群众发展小米产业。”
“除了卖小米的收入之外,还有政府的补助资金,生活不成问题。”跟万政德一样,家住贵洒村一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唐里送通过种植小米,彻底的告别了贫困的日子。
据了解,今年报京乡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发动群众种植小米1023亩,惠及贫困户445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支部领航”强辐射,群众“干有方向”
“桃子、李子和林下鸡已经出售完了,果林里仍然有群众劳动的身影……”沿着农业生产便道,笔者来到石桥村桃林养鸡场,俨然进入了一个农业生态养殖园。
“今年饲养的1500羽乌鸡已经全部卖完了,我们正在整理鸡圈,准备11月份饲养第二批乌鸡。”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通说,林子里放养的乌鸡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不愁销售。
“村两委干部信心十足,正准备扩大养殖规模。”潘文通说,2016年7月,由村党支部牵头,村干部筹集资金10万元,并整合扶贫资金52万,成立了镇远县宏桥农民种养殖合作社,种植桃子和李子460亩;为盘活土地资源,2019年11月开始发展林下鸡养殖。
石桥村群众正在桃林养鸡场整理圈舍(陈曾武 摄)
据了解,镇远县宏桥农民种养殖合作社有股东33名,其中村干部5人,群众28人。潘文通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其他村干任理事会成员,并建立民主议事决策工作机制,确保了合作社与村两委同向同力、互促共进。
同时,通过土地和资金入股方式,吸纳群众入股合作社,一起抱团取暖,把一些零散的产业“抱团”规模发展,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
据了解,近年以来,石桥村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构架,实施了“林禽”“林药”“林蜂”等产业项目,既用活了树林子,又鼓满了群众钱袋子。目前,全村1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产销对接”强效益,群众“干有动力”
屯上村气候湿润、土质松散、土壤肥沃,当地群众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但由于销路不畅,一直无法规模化的种植。
2019年,贵州民族大学派驻报京乡驻村工作队积极与乡党委和派出单位沟通,并邀请专家实地论证,决定通过“校农结合”的形式发展脱毒马铃薯,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种植脱毒马铃薯,符合群众的种植习惯,大家参与积极性很高。”驻村第一书记杨洋说,实行“订单式”种植,群众的“菜篮子”直通高校的“菜盘子”,脱毒马铃薯产业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源泉动力,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屯上村村干部正在在为发往贵州民族大学食堂的马铃薯过称( 周昌华 摄)
“感谢政府的扶持,我家种的脱贫马铃薯全部卖完了,家里的生活不成问题。”邰玉娇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收入主要靠丈夫务工,今年她家种了9亩脱贫马铃薯,共卖了1万多元,为家里增添收入。
据了解,今年屯上村种植脱毒马铃薯200亩,覆盖贫困户145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截至目前,报京乡形成了小米、稻鱼、精品水果、林下养鸡、花椒、马铃薯等六大特色产业。报友小米、石桥“林鸡”、屯上马铃薯……随着村党支部发展活力和群众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编:徐银珍 审:吴贤和)
上一篇:镇远县开展农村住房安全保障补短板竣工验收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