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小康 —— 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发布时间:2020-12-16 09:52:34 来源:黔东南日报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十三五”时期,在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力拼搏、苦干实干,全州共建成安置房屋7.53万套,完成505个村(组)整体搬迁,全州70661户308103人告别穷乡僻壤,住上城市新居。

  ——目前已新建、改扩建安置点学校26所,建成卫生室58个,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72个,基本满足搬迁群众公共服务需求。

  ——目前已累计培训劳动力66033人,实现就业68614户144206人,户就业落实率100%,人就业落实率88.17%,基本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目前全州59个安置点新成立社区居委会65个,居(村)民小组733个,新设基层派出所和警务室,调配干警148人,选配社区服务干部629人,社会化聘请服务人员525人。

  ——目前全州59个安置点73个管理单元,已成立党(工)委27个、党总支10个、党支部126个,让4830名搬迁党员有了“家”,实现“易地扶贫安置点设置在哪里,党的工作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榕江县、黔东南州生态移民局和剑河县生态移民局、天柱县联山安置点和凯里市上马石安置点等一批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进行集中通报表彰,杨美等群众获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荣誉。

  在这份满意的“答卷”背后,凝聚着全州广大干部的智慧与汗水。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沟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短期内实现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一揽子解决了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问题。

  如何搬?搬到哪里去?如何让搬迁群众从“一步搬到位”、“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作为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黔东南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和“当头炮”,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一步搬到位”城镇化集中安置和跨行政区域安置。从规划选址开始,各县市就把人口承载容量大,就业务工机会多,各种生产要素强的县城作为安置区,力求实现改善民生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统一的目标。

  自2014年以来,全州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3万人。黔东南州全面贯彻省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三进社区”、“出门七有”的经验做法,以“六大工程”为载体,探索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帮助搬迁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真正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持续巩固搬迁脱贫成果。

  近年来,黔东南州紧抓脱贫攻坚工作重心,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脱贫”,积极创新扶贫举措,千方百计创办社区微工厂、扶贫车间等方式,助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落地生根”,同步实现“城市梦”和“就业梦”。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累计招商引进扶贫车间174个,帮助实现就业2610余人;建成扶贫基地12个,帮助实现就业710余人。

  黎平县依托贵州黎平薄壳山核桃示范基地项目新建美国薄壳山核桃种植5000亩、本地优质山核桃种植基地5000亩,搬迁户参与种植管理和分红,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丹寨县扬武安置点投资120万元种植钵栽蓝莓60亩2.4万钵,带动搬迁群众40户165人稳定脱贫;黄平县冷水河安置点新建150个大棚发展产业,由公司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回购,搬迁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雷山县在牛王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设刺绣加工基地,实现“楼上住新家、楼下创就业”,搬迁群众年均收入3万余元;凯里市成立鸟笼编织合作社,搬迁群众编织后由合作社收购统一销售,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在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卧龙小区的月亮故乡手工艺生产基地里,杨宗云忙着缝制蜡染郁金香。她说近期订单多了,大家都忙着赶货。

  从仁里乡搬过来的杨宗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还有老人和小孩,繁重的家庭负担,仅仅依靠老公务工维持生计。“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想外出打工却走不开,在扶贫车间工作钱虽拿不多,但老技艺能赚钱补贴家用了,真的不错。”杨宗云说。

  走进凯里市开怀街道上马石社区,在上马石社区有这样一家“兴美宏杨”民族服饰加工厂,企业的创办人叫杨美。2016年上半年,杨美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凯棠镇凯哨村搬迁到了上马石安置小区。

  在各级有关部门和州、市妇联的关心下,杨美从一位善良的农村妇女蜕变为一名易地搬迁点的“新市民”,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壮大到拥有100多人年产值200多万元的企业,成为带领百多名移民搬迁点贫困妇女就业增收的致富带头人。

  “我家是从方召镇长福村搬到方黎湾小区的,家就在楼上,下楼就可以上班,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点钱,生活质量比以前好太多。”贵州繁荣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的女工潘受忍感叹说道。

  “了解到台江县易地搬迁安置户和贫困户的实际生存问题,我们公司入驻方黎湾园区,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贵州繁荣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方黎湾项目车间负责人王安珍说道。她表示,目前工厂贫困户和易地搬迁安置户人数占比为70%,工资由2000-4000元保底工资和2分至3毛不等的计件数工资组成,“实行这样的工资制度,工人们多劳多得,积极性也很高。”

  姜红春是天柱县联山街道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现在每天在楼下的扶贫车间里工作,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2018年6月,他们家享受国家政策,一家3口从天柱县坪地镇云洞村搬迁到安置点的新房。

  “我从来没想过能搬出山沟沟,拿到钥匙时就像做梦一样。”姜红春还说,在这个小区里,家里有厨房、有厕所,宽敞明亮,楼下小区里还有广场、有路灯、学校、医院、超市,生活很方便。

  “政府很关心我们搬迁户,我们的门面租金收费优惠,比对面商品房楼脚门面房租便宜一半多,这样让我们可以贷款就可以有足够的资金投资做点小生意,在这里安心住下。”在剑河县城西安置点的馨怡社区,从柳川镇白沙村搬迁到这里的杨昌林在小区门面经营装饰物资,生意还不错,一家人在这里开启了幸福的生活。

  几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改变的不仅是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还使他们获得了更加均等的发展机会,让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让老年人更加幸福,让年轻人更有希望,让孩子们更加阳光。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实习记者 杨秀钧 张凯

相关热词搜索: 全州 群众 搬迁户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