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编织“新丝路”!黔南州桑蚕产业正乘势而上

发布时间:2020-10-22 23:36:25 来源:黔南日报

独山的桑树染绿了青山,荔波的桑芽菜横跨山河,罗甸的桑蚕铺起了致富路……从传统到技术,从零星到规模,黔南的桑蚕产业正乘势而上,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新丝路”。

顺天时桑蚕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深入实施,广西和四川作为两个重要的养蚕省份,黔南州南部几个县与广西北部县接壤,桑蚕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

独山县下司镇华南村,成片的桑树染绿了山,在种桑养蚕产业的发展下,村民们也一步步迈向了小康。

2018年,下司镇华南村的莫柔祥在村里的动员下,他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到了种桑养蚕的队伍中。这两年来,通过发展桑蚕产业,他逐渐尝到了甜头。“去年我们接近有13万元的收入,今年大约能拿到近20万元的收入。”莫柔祥高兴的说。

独山县着力打造“一村一特多品”和“一镇一业”,以退出低收入传统农业为抓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种桑养蚕产业,并积极探索形成了“五化五为主”模式,先后引进贵州恒盛丝绸、贵州丝绸之路丝业、黔圣丝绸等龙头企业,带动桑蚕产业由“一产”连接“二产”向“三产”迈进,进一步延伸了桑蚕和丝绸的全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黔南州历来有养蚕的习惯,2006年都匀市和荔波县率先开展了种桑养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激发了部分农户的积极性;随后,种桑养蚕在黔南州都匀、独山、平塘、荔波、三都、罗甸等6 个县(市)相继铺开。

享地利种桑养蚕效益显著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黔南州发展桑蚕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海拔适中、气候环境适宜,南部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温适宜,是发展桑蚕产业不可多得的“宝地”。

通过近几年种桑养蚕效果来看,黔南州所生产出来的蚕茧质量优良,单个茧丝长1200米左右,比广西茧丝要长400米左右,韧性强、解舒率高,单位缫丝量大、毛折低,能够加工5A以上高等级生丝。并且年均可采桑养蚕8 批以上,组织得好可达15批次,远远高于四川(3—4批次)和广东等地(桑叶全年可以采摘7-8批次,养蚕可达7-9批次)。

黔南州桑蚕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配套初具雏形。

长在荔波小七孔镇的桑叶,被做成了桑芽菜,搬到了大湾区的餐桌上。

广州省第一扶贫协作组黔南组综合部负责人王栋介绍,2018年,对口帮扶荔波的广州白云区注意到,长期发展桑蚕产业的荔波县有上万亩桑园。“这些桑园只用来养蚕太浪费了,刚好白云区有从事桑叶深加工的企业,我们就想到了能不能引进企业,帮助荔波做强桑蚕产业。”目前,荔波桑芽菜产量为31吨,收购均价6.1元/公斤,由贵州粤盛生态有限公司收购并加工,后销往广东,销售额19万元。

近年来,荔波县把桑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一县一业”重点培育,建立“三实三小三沉”桑蚕全产业链扶贫模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走出一条依托资源、具有特色、农企共赢的“新丝路”。现全县桑园种植面积4.05万亩,年综合产值达2亿元左右。

据统计,全州现有桑园建设面积达8.29万亩,桑叶年产量达8.41万吨,主要涉及都匀、荔波、独山、三都、平塘、罗甸等县,产业覆盖贫困户5526户、贫困人口11949人。其中,荔波县和独山县分别累计建成桑园面积4.15万亩、3.2万亩。

在销售方面,独山县恒盛丝绸有限公司和丝绸之路有限公司等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从原材料种养到深加工出口,自成一体,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荔波县绿宝石丝绸有限公司、粤盛生态有限公司和吉尔斯循环农业有限公司相互合作、抱团发展,初步形成了“种桑→养蚕→缫丝→桑园观光→桑果→桑茶→食用菌”等为一体的“种桑养蚕”和“桑蚕共赢”产业发展体系。

有人和绿色产业助民增收

模式易推广、用工需求大、综合效益好等优势,让桑蚕产业从发展就受到不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基于此,黔南州的桑蚕产业发展迅速。

短平快、收入稳定、普及性广、可持续、前景好等特点,也让桑蚕产业成为助力群众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保障”。

荔波和独山承担了推广全省优良桑蚕品种示范的任务,大部分蚕农基本能够较好掌握常规种桑养蚕技术要领,有一批技术实用、经验丰富的养蚕专业户和典型户。部分乡镇及专业经营管理部门具有发展桑蚕产业的实干经验和一定的技能,服务体系逐步趋于完善,带动桑蚕产业的发展。近几年脱贫攻坚“一县一业”的产业布局,南部几个县大力推动桑蚕产业的发展,积淀了一定基础,进一步助力了全州种桑养蚕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独山县林盘村养蚕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桑蚕产业非常适合在独山发展,只需栽桑一次,期间无需再重复投入,四个月后即可养蚕,从第三年开始进入持续15—20年稳定丰产期,亩收入8000—10000元”。

为发展好这条致富“丝路”,黔南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桑蚕产业发展。

——加强示范引领。先行由公司建立示范样板桑园,就近安排农户务工,让群众在做工的同时了解种桑养蚕的相关知识和收益情况,潜移默化带动周边群众自发性融入到桑蚕产业发展中。

——加强宣传动员。充分利用农民讲习所、院坝会及板凳会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发动,给农民算好经济账,引导群众自愿参与该产业发展。

——加强技术保障。首先以龙头企业为技术主体,提供前三年技术人员免费上门,包户进行跟踪技术指导;其次充分发挥“万名专家”服务三农、坝区网格员以及农林技术干部的专长,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最后通过整合人社、农业、林业相关培训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培训工作。

截至目前,全州共完成桑树种植8.29万亩,占任务数的92.11%。以桂桑优12和强桑两个品种为主,9月份桑芽菜产量31吨,产值19万元。蚕品种以“两广二号”为主,鲜茧产量390吨,产值1417万元。

(记者 蒙帮婉)

相关热词搜索: 桑蚕 养蚕 产业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