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一片茶叶撑起脱贫路
四月的乌蒙山,群山叠翠,生机盎然。行走在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乌龙山大水塘茶苗种植基地,一垄垄泛着青翠嫩芽的“白叶一号”茶苗依山连片,长势喜人。漫步其间,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基地里为茶苗锄草、施肥……层层叠叠的茶园与群众忙碌的身影,把茶苗种植基地勾勒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我们在基地主要负责茶苗管护,除了2166元的基本工资外,每天在基地务工,还有110元的额外收入。”今年45岁的张梅,是地瓜镇屯上村核桃寨组人,她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笑眯眯地说:“在家门口务工,一个月不仅能够挣个四五千元,而且还可以照顾家人,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我也是基地看护员,每月收入和张梅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在2019年,我家流转了12亩土地给合作社,虽然现在仍是在自家土地里劳作,但挣的却是双份钱。”来自地瓜镇屯上村磨寨河组的村民谭化爱高兴地和大家分享着她的喜悦:“去年靠着白茶园的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工资,我一个人的收入就有3万元,在今年年初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乌龙山大水塘茶苗种植基地作为黔西南州脱贫攻坚示范区、感恩奋进展示区、互帮互助实践区和先富带后富样板区,随着‘白叶一号’茶园劳动力需求的提升和规范有序的管理,不仅有效促进了地瓜镇及周边村民就业,而且还能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出租闲置的土地增加了经济收入。”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甘志刚说:“自2018年10月22日第一株白茶苗在大水塘开始种植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00亩‘白叶一号’扶贫茶园已覆盖贫困户862户2577人,村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据了解,自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茶苗落户普安以来,乌龙山大水塘茶苗种植基地“白叶一号”感恩茶园不仅为贫困群众实现了增收,更为普安县的传统茶产业“擦亮”了品牌。目前,该县紧紧依托2000亩“白叶一号”示范引领,在有效拓展带动茶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10227户43271人通过育苗种植、茶园管护、茶青采摘、茶叶加工、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走上了致富之路,茶产业已日趋成为普安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感恩茶、扶贫茶和致富茶。
茶叶,给普安县上万贫困户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只是我州茶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同样,在晴隆县沙子镇腾龙岭的无性系茶树良种苗圃繁育基地,数十名茶农正忙碌着抢抓农时采摘春茶,绿油油的基地里到处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我在茶树良种苗圃繁育基地采摘茶叶已经有一个星期了,每天公司都会给我们80元至100元的务工钱,一个月挣2500元轻轻松松!”看着箩筐里刚刚采摘好的茶叶嫩芽,从长流乡搬迁到腾龙岭的新市民黄丽丽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晴隆县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和贫困户稳定增收这一目标,在对现有茶园提量增效的同时,把茶产业始终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来抓,分别从资金支持、政策设计、技术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推动茶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种植茶叶13万亩,覆盖农户10余万人,可直接带动3万余户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茶产业正逐步变成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和“摇钱树”。
“大家再加把劲,争取在今天下午把基地的杂草除完!”近日,在望谟县郊纳镇八步茶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工作人员一边用锄头清除基地的杂草,一边鼓励干活的村民。
“基地几乎每月都有活路做,一年下来,挣2万多元很正常!”郊纳镇邮亭村村民王晓美蹲着身子一边拔草一边介绍,“我家的几亩地都流转给了贵州宏升郊纳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每亩茶园一年仅鲜叶收入就有3000多元!”
“目前郊纳镇八步茶产业基地已有224个种植点,要是天晴不下雨,基地每天都会有30多名村民在这里做工。”贵州宏升郊纳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坦言,从2017年至今,八步茶产业项目已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007户9380人,一片小小的叶子,已经让就近务工的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近年来,我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全面推行“五步工作法”,始终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以打好产业扶贫硬仗”为己任,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倾力打造,持续推动了茶园增大、茶业增效和茶农增收。
截至目前,全州茶叶种植面积已达50.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28.9万亩,春茶累计产量2443吨,总产值10.83亿元,与2019年同期对比,早春茶产量增加22%,产值增加29%,6758户18889名群众依靠茶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上一篇:“义剪”助力望谟高三学子“轻装”备考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