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泥马村期盼修通“产业路”

发布时间:2020-04-28 10:23:05 来源:铜仁日报

  连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泥马村200亩春见柑橘种植基地里,60多名务工人员忙着施肥、起垄、铺膜,为套种辣椒抢抓时间。

  农耕地标的变迁

  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泥马村,良田集中连片的天然优势,曾经是早前官舟的一张农耕地标名片。

  “土地集中,都是良田。”村民冉秀英现年70岁,已有49年党龄,身体健朗的她,是柑橘基地的工人。“盘活土地资源做产业,也为留守的非主要劳动力提供劳务创收岗位,一举多得,好得很!”

  进入新千年,外出务工潮兴起,泥马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尽管劳动力有限,但留守村民照常经营田地,因为逢插秧、开镰等重要农事,亲人们会赶回来帮忙。而随着留守人员年龄增长,特别是外出人员专程返乡农忙的细账不再划算,土地开始撂荒。

  “我们流转的土地中,因撂荒需要复垦的,约占三分之一。良田搁置,实在可惜!”柑橘基地负责人张冲,就是本村人,正值33岁壮年。外出闯荡多年后萌生了返乡创业想法,走进地里田间,才发现,记忆中的盛景早已不再。“不管是从个人情感还是从经营效益考虑,我都认定这片土地应该而且能够长出‘金果果’!”

  就近就业的幸福

  走在柑橘基地的田坎上,能看到以女工为主的工人们虽然平均年龄超过60岁,但确实都是干农活的好手:动作利落,劳动效率高。走进地里,能听到工人们对产业带动力纷纷给予高度评价:用工需求稳定、工酬合理、有归属感。

  冉云英71岁,是该村寻阳组村民。“儿子有精神疾病,常年需要用药。虽有政府帮助,但自己能有收入的话,心里更踏实。”她说:“到现在老了,还能做点事,一天收入80元,一个月能做到一两千元,真好!”

  除开冉云英家的这种特殊情况,相比其他老工友,先光组48岁的肖凤珍更加珍视就近就业创收的机会。“上有老、下有小,离不得家。以前没条件,有劳动力也只能做家庭主妇,经济压力大。现在有事情做、又不耽搁照顾家庭,真是两全其美!”

  “最好一里”的守望

  产业聚民心,也聚出了村里的人气。劳动场面热火朝天,工人们相互间联系比以前更密切了。田梗上摆放的复合肥每袋有50斤、有机肥每袋重100斤,都是他们从村里面一路互相帮衬着扛过来的。“如果到了柑橘收成时还没产业路,要多大成本才运得出去?如果产业失败了怎么办?”肖凤珍的担忧,得到全体工人的附议。

  耙耙柑12月底成熟,时值冬季,以雨雪凝冻天气为主。恶劣天气下,田埂溜滑更易出意外事故。“以前没有产业路,耕作成本过高,致使撂荒现象出现。现在没有产业路支撑,影响不只局限某家某户,而是关乎到了全村人。”

  泥马村被良田分为两片,村民往来可以绕远路,但耕作只得走田埂。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推进以来,该村“连接两片的通组路、支撑发展的产业路”多用合一道路项目多次提起,却迟迟未能落地,原因无他——该片区系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要与村镇规划相协调,发展乡村农产,符合这个总要求。泥马村有个荒废的池塘,可转运耕作层土壤填埋为优质耕地,也符合占用基本农田,责任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这一具体要求。”该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常务副指挥长向军介绍,工作队与村支监三委多次协商,提出了几套不同的方案,但一直处于讨论状态。

  产业基地没有产业路,工人们比张冲更着急。“我负责抓管理、运营和销售,但在‘721’利益联结机制中,7成分红农户、1成充实集体经济,管理只占2成。乡村振兴是国家大事,我相信乡村产业发展肯定会得到积极支持,‘最后一里路’会是‘最好一里路’——这也是我返乡创业的信心源泉。”

  记者手记:走进泥马村柑橘基地,很容易就被工人们的劳动激情和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所感染。对这些看到土地撂荒会不开心的庄稼人而言,产业盘活土地资源解开了一个个心结,让劳动更值钱的务工机会则提供了创造家庭更美好未来的现实渠道。依托产业有发展,看准带动力的他们,对产业有深深归属感,因而也对产业路,有深深的“执念”。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 柑橘 良田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