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招牌!双有机战略让凤冈农业走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0-07-06 12:10:43 来源:遵义日报

夏季,如果你是远方的客人,漫步于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的山水间,还真不想回家。

临江坝区南北走向呈一字形条状的近千亩稻田,排排稻苗开始分?旺长,与稻田边小山上葱郁的树林连成一片。清风徐徐,叶香和泥土芬芳扑面而来。

在凤冈,让客人难以忘怀的,是这里的青山绿水,这里的茶、这里的米和勤劳善良的凤冈人民。

朱德毅,临江村泡桐组村民,今年端午节,80名从遵义市区来泡桐旅游的客人,涌进了他的“老兵之家”农家乐。客人们来朱家的原因,是听当地人说,朱家饭菜原料,一律不施化肥和农药,味道好,价格也实惠,每位客人才收20多块钱。

“12年了,一直走有机生产这条路,今年种植250多亩有机水稻,年终有望收入170多万元。”

在临江村,“稻+鱼”工程生机勃勃。据了解,今年三月,镇里又招商引进一家米业公司,预计投资500万元。

在凤冈,凤欣米业公司总经理谭世波告诉记者,凤欣米业公司稻米2014年就获得有机认证。在全县1000多亩有机认证水稻产业中,凤欣米连续五次获大奖,是一块金字招牌。

凤冈新闻人、词作家刘义华,在他创作的歌词《凤舞之路》中这样写道:绿色畅想巨凤飞舞/锌硒茶乡绘起了美好蓝图/心灵故乡养生天堂/走生态有机我们牢牢记住/绿色畅想巨凤飞舞/绿水青山便是那金银无数。

说起凤冈的茶,多少客人钟情她的形、色、香、味。有人这样描绘凤冈锌硒茶:卷曲形如银钩、扁平形如针叶、颗粒形如宝石;色纯鲜亮,汤色晶莹剔透,绿茶鲜脆欲滴、红茶红艳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沁人心脾,闻之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味醇鲜美、入口滑润、回味甘甜。

凤冈锌硒茶产自贵州省东北部大娄山南麓的富锌富硒地带,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7°—30°之间。北纬30度出好茶,而凤冈正接近这一产茶黄金纬度带。加之全县拥有森林覆盖率67%,产茶区森林覆盖率普遍达80%以上,加之大面积的水、土壤、空气没有受污染,特别是温度、光照适宜,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地理环境。

高洪成,凤冈洪成金银花茶叶有限公司创始人。这位湖南邵阳人,自2011年入驻凤冈以来,在凤冈三坝生态工业园投资2000万元,建成集生产、包装、冷藏、质量监测、审评、科研为一体的生产总部,还在龙泉镇柏梓顶基地建有5000多平方米的分厂,公司现有资产总额3800多万元。

“柏梓顶基地2800多亩,是全县单个基地面积最大的。基地对茶叶采摘、农事管理、农用物资投放等进行标准化全程监控管理,确保茶叶质量达标。”

据了解,洪成公司生产的标准有机茶,70%被贵茶公司订购。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保底分红模式,每年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539户1700多人增收。

抚今追昔,凤冈打造有机茶整整用了20多年时间。自1999年以来,全县实施的“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基地,实施绿色加工,打造绿色品牌”的“四绿工程”与“双有机”战略天人合一。20多年,走绿色发展之路,孕育了绿色理念、绿色品质、绿色文化,为产出干净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环境;20多年,打造生态茶园,培育了正处于青春期的茶林,为产出优质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支撑。

登上永安镇田坝社区仙人岭观景台,俯瞰“中国·茶海之心”田坝4A级景区,翠绿如盖,云雾缭绕。

“万万没想到会有今天的好日子。”从茶农变成为茶企负责人,说起历程,陈其辉笑得合不拢嘴。目前,他管理的公司年净利润达50万元。

茶产业已成为田坝社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如今,田坝社区茶园面积达28110亩,其中有机茶园18000多亩,人均茶园面积2.85亩,人均茶园年产值1.8万元。社区共有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经过国家认证的有机茶生产加工企业8家,茶企业工业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

田坝只是凤冈有机茶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县坚持从生产源头“产出来”、全程监管“管出来”、质量标准“严起来”、品牌提升“树起来”,全力推进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力推行绿色防控、绿色行动和土长、林长、河长“三长制”,以“千人誓师、万人行动”的方式,吹响了“宁要草,不要草甘膦”的冲锋号,打响了“全民清剿草甘膦”的歼灭战。独到的管控方式,为世界奉上了一杯管控严格、表里如一的干净茶。

如果说茶是凤冈的第一支柱产业,那么“凤冈肉牛”则是凤冈另一产业新秀。

曾德福,曾是土溪镇玉泉村贫困户,观察牛的品质,他算“半个专家”。如今做起“牛生意”的他,不仅脱了贫,还将子女送进大学。

近年来,凤冈县壮大牛产业,帮助贫困群众从中获取产业红利。据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刚介绍,2016年以来,凤冈通过优种优育、科学饲养,不断挖掘贵州黄牛潜力,已实现贵州黄牛从均重350公斤增加到600公斤,出栏时间从4岁以上降到2.5岁,出肉率从38%增加到45%,实现了贵州本地黄牛产出高品质雪花牛肉的突破。

为发展牛产业,全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创新实施“扶贫+产业”发展模式,肉牛产业成为继茶叶之后的支柱产业。

2016年以来,全县投入肉牛项目资金6484.6万元,建成大小养牛场187个,100—500头的标准化养殖场13个,一般养殖户14628户,牛存栏16.2万头,年出栏6万头,肉牛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了2348户9670人贫困人口通过养牛增收,确保781户贫困户2835人稳定增收脱贫。

(记者 樊明富 吴凡)

相关热词搜索: 临江 全县 产业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