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龙场营镇——抓实基层党建 助推扶贫攻坚
加强组织建设,搭建扶贫“大本营”
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扶贫攻坚中“大本营”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提高基层组织工作效能。投资800余万新建8个村级服务阵地,统一标识挂牌,统一设置村综合服务大厅、食堂、大会议室、小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档案室等。积极推行基层民主监督,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不让“民主”流于形式,也让贫困户“进”和“退”,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村(社区)党支部牵头结合实际理清扶贫工作思路,逐户制定扶贫措施,把扶贫攻坚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捆绑”起来。同时加强对村(社区)扶贫政策落实和扶贫资金发放的全过程监督,不断延伸监督触角,实现对村(社区)扶贫工作的全民监督。
加强队伍建设,选配扶贫“主力军”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干部研判和村(社区)支书主任“一肩挑”工作,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脱贫一线干部队伍,调整村干部5人,落实“一肩挑”5个村,把德才兼备,带富能力强的党员、群众培养选拔进村“两委”班子,提拔到主要负责人的岗位上,不断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选好“领路人”。还注重从各站所股室选派工作成绩突出,责任心强的优秀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参与结对帮扶,确保扶贫选人用人精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用活用好新时代学习大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参加专题学习,为干部思想“补钙”,理论“壮骨”,教育引导干部主动挺在“前线”,永葆“赶考”状态,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增强了凝聚力,使扶贫一线干部真正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力军”。
加强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支撑力”
支部牵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围绕建设通村交通枢纽,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实施通村路和通组路100多公里,辐射8个村,受益群众2万多人,使群众生活、出行、运输更加方便,为扶贫攻坚增添动力。对农户院坝硬化、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等全面综合整治。完成9个村(社区)安全饮水提升打造工程,人畜饮水安全达标率达100%。加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覆盖30KV以上动力电,每个中心村寨已安装三相四线50KV的动力电,安全生产用电全覆盖。围绕解决群众住房的短板,按照广大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发展思路,全面抓实易地搬迁安置404户,实施危房改造698户,旧房和危房实施拆除提高了村容村貌形象。

加强产业发展,开动合作“火车头”
组织村(社区)党支部学习吃透并用活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创新和拓宽发展渠道、建立长效机制,以种养殖为主打产业,加快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同时注重扭转老百姓“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真正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将贫困户全部引导进入合作社抱团发展。引进贵州博林康来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毕节分公司加强脆红李发展,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组织方式,形成农户80%,公司15%,合作社(村集体)5%的利益联结机制。协调公司垫资采购化肥、农药等物资,按市场成本价赊销给农户,待销售结束从红利中扣除垫资,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季节作好脆红李管护技术指导,为合作社增产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村党组织和贫困对象的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七星关区龙场营镇党建办肖军林
上一篇:黔西县林泉镇高锦社区电脑绣花解决当地百人就业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