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连”和“刘胡兰排”:八年艰辛凿大渠 千亩瘠地变粮仓

挂在绝壁上的镇江大渠
在七星关区生机镇的众多大渠中,位于镇江社区的镇江大渠称得上“明星渠”。
从1958年动工,到1966年竣工,当时镇江大队的60多名社员用8年的血汗,凿通了一条长13公里的大渠,比“卫星大渠”还要长。在工具短缺的情况下,大家用血肉之躯对抗坚硬岩石,付出了5条年轻生命的代价,是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条渠。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眼看着“卫星大渠”建成通水,秋收后的镰刀湾大队丰衣足食,这让镇江大队社员们心生羡慕,也暗下决心:他们能干成的,我们一定也能干成!
很快,60名年轻男女踊跃报名(其中还有好几对是年轻夫妻),组建了镇江大渠水利专业队,拿着钢钎、錾子、二锤等“武器”,向坚硬而陡峭的岩石发起进攻。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社员们为了给自己加油鼓劲,自发将60多人的队伍按照男、女进行划分,男同志成立了“黄继光连”,12名女同志则组建了“刘胡兰排”。
“我们天麻麻亮就从家里出发,要走差不多1个小时的路才能到山上开石。刚开始,我们还可以时不时的回家一趟,后来,为了节约上下山的时间,大家索性就住在山上的临时指挥部里,白天加油干,晚上唱歌鼓舞士气。”当年参与修渠的“刘胡兰排”的队员杨学会回忆:“我们12个女生做起事情来像男生一样,打炮眼、放炮、背石子……样样我们都能做,根本就没把自己当女生。”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还年轻,做起事情来不晓得累,只是睡下去了就很沉,不知道醒。”虽然已年近八旬,但讲述起那段充满干劲和希望的岁月,杨学会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尝尽了生活的苦,自然会奋起改变,追求未来的甜。镇江大渠水利专业队的60多名队员明白这个道理。
杨学会回忆,虽然开门就能看见赤水河,但没修水渠之前,镇江大队太干旱了,山上长的全是耐旱的?ㄗ邮鳎?乩锔善鹆逊欤?列量嗫嘀窒碌陌?缺绕渌?胤讲钐?读恕N?苏铱诔缘模?缭泵翘觳涣辆偷玫匠嗨?永锾羲?侠粗趾燔妫?匙藕燔嫣偃セ涣甘车氖焙颍?觳涣辆退匙派脚赖缴??蚧蛘咚拇ㄊ〉亟缟希?然氐郊姨煲丫?耆?谙吕戳恕?/p>
为了修渠,杨学会的妹夫张仁智放炮时被飞石砸中头部,不幸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妹妹杨学飞在忍痛送走报信的工友之后,一个人关在屋里撕心裂肺的号啕大哭。那时,张仁智和杨学飞有2个孩子,一个2岁多,一个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张仁智的离去,让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
尽管如此,作为“刘胡兰排”排长的杨学飞还是强忍着悲痛,处理完张仁智的后事后,又立刻回到了修渠的队伍中。每天,她都挑着一根扁担,把两个孩子分别放在两端的箩筐中,跟着大家一起干。大家都心疼她,但杨学飞的决心比这岩石还硬,她说:“头可破,血可流,大渠不通我不退。大家都不要灰心,现在也不是垂头丧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渠修通,我丈夫没有完成的心愿,我来替他完成!”
杨学飞铿锵的声音响彻山谷,大家用钢钎、錾子、铁锤与绝壁的撞击声作为回应。人人心里憋着一口气:化悲痛为力量,前进!必须前进!
1966年5月,当清澈的地下溶洞水,顺着依山就势开凿的大渠流淌进村时,大家喜极而泣:这8年,太难了;这一刻,太不容易了!
杨学飞偷偷抹着眼泪,舀了一大桶“生命之水”浇在丈夫坟头上,哭着说:“仁智,你喝喝这个用命换来的水,是不是很甜?”
通水后,干涸的土地“喝饱了”,社员们抢着打出了几百亩水田。当年,每个人就分到了150公斤稻谷,家家吃上了大米饭,结束了忍饥挨饿的日子。随后,镇江村的水田越来越多,每年生机集镇上的大米,很大一部分就来自镇江村,镇江村成了生机名副其实的粮仓。
岁月如梭。丰收节前夕,记者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在77岁的胡家珠的带领下,来到慕名已久的镇江大渠。刚到渠干,满目金黄映入眼帘,一坎坎梯田顺山而下,空气中都是秋天果实成熟的香气。不消说,今又是一个丰收季。
“修这条渠的时候我才15岁,因为读过几年书,大队喊我负责记公分,管后勤。”胡家珠说,“那会儿条件艰苦,男人基本上都是打光脚板,女人才有草鞋穿,一天的公分折算到现在只有一角八分钱。”
从困难时期走过来的人,往往对那段时光更加难忘。因为工作出色,后来胡家珠被破格提拔到七星关区生机镇、亮岩镇工作,并担任乡镇领导。2004年退休后,他选择回到镇江,守着那条“生命渠”。
每隔一段时间,胡家珠都会到带着镰刀到渠上巡查一番,一是对沟渠进行维护,二是可以不时到无字碑(当时为纪念牺牲的5名英雄,大家在他们牺牲的地方抹了一面没有字的碑)前,和大家聊聊现在的幸福日子。
前些年,胡家珠在巡查大渠时发现,山洪冲断了部分沟渠,渠里的水哗哗流到了山下。胡家珠百感交集,“我不能让大家8年的努力白白浪费。”回家后,他积极向上联系,争取到了钢管、渡槽,让清泉不停歇地滋润镇江的3000亩果园、千余亩水田,实现林茂粮丰。
胡家珠说:“由于渠水压力太大,当年用于撑住钢管的石墩也被冲得倾斜,我们老百姓的心愿就是把钢管、渡槽那段整理好,免除后患。”
如今,每当外出务工的孩子回家时,杨学飞的儿子张成虎都会领着自己的儿子来到水渠上,在爷爷张仁智的无字碑前祭奠,告诫儿子要向老一辈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爱惜粮食,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上一篇:纳雍:念好“真”经 推动信访责任落地落实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