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苹果不了情
12月10日,贵州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召开,威宁自治县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高级农艺师杨华获得“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7年前,杨华从贵阳农校园艺专业毕业后,就与苹果结下不解之缘。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苹果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参与打造“威宁苹果”品牌,在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留下坚定前行的足迹,为全县苹果产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威宁素有“阳光城”之称,光照充足,高海拔、低纬度、大温差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孕育出了口感甜脆的“冰心苹果”。威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50万亩,苹果产业成为威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杨华说:“苹果是一个好产业,它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对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苹果树根系比较发达,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春天可以赏花、秋天可以摘果;苹果产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够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基于苹果产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杨华在家乡猴场镇格寨社区创建精品苹果种植基地,并于2017年3月注册成立威宁县猴场镇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猴场镇格寨社区由于历史原因,曾经盗采煤矿资源和土法炼锌盛行,当地居民在利益驱动下,不重视农业发展。杨华在格寨社区建立精品苹果种植基地的初衷就是希望借此机会,帮助群众掌握苹果种植技术,扭转传统发展观念。
“格寨社区区位优势比较好,离六盘水市近,气候适宜,能够种出很好的苹果来,我们在这里建立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老百姓真正能够学到技术,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可以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让家庭更温暖,乡风更文明。”杨华说。
据了解,合作社吸纳362户1910人入股,入股股金共计1847.6万元,入股土地7868亩,每年稳定用工5万人次以上,可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0多个。
57岁村民李义仙说:“我家就是格寨社区的,土地拿来种苹果,我就跟着在基地里做工,除草、剪枝、套袋、疏果。基地在家门口,对我们这个年龄有好处,务工的同时还可以管家务、带孙子,还能挣点生活费。”
苹果基地不仅让附近农户有了务工的地方,还成了学习苹果技术的“田间学堂”。
猴场镇发纠村村民马稳珍说:“我在基地里跟着学技术,管理好家里种的50多棵苹果树,今年卖了1万多块钱。”
昔日“煤矿村”变成了“苹果村”,山坡上种满了苹果树,每一寸土地都是落在杨华肩上的责任。
多年来,他致力于钻研苹果种植管护技术,将鲜活的课堂搬到果农家门口,每年科技服务车行程都在5万公里以上,培训果农1.2万人次以上。
除钻研技术、推动苹果产业发展、致富群众外,杨华还热衷于公益事业。从2012年开始,杨华出资资助黑石头镇、猴场镇等地贫困大学生,考上一本资助3000元,二本资助2000元。从2017年开始,杨华个人出资发放高龄补贴,对格寨社区80岁至90岁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补贴500元,对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补贴1000元,每年春节都会邀请60岁以上的老人座谈、会餐。
威宁因地制宜种下的50万亩苹果,是众多果农致富的希望所在,“冰心苹果”今后如何发展?杨华有着自己的见解:“威宁有气候优势、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比较好,土壤、水源、空气没有受到污染,威宁苹果产业应该坚持绿色生态发展观念,果园实行种草生草,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坚决不施除草剂,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升苹果品质,打造威宁苹果的品牌,走绿色有机果品的发展之路。”
27载,杨华从少年走成中年,一路上苹果花开,硕果芳香。
此次荣获“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荣誉,杨华说:“获此殊荣,我非常激动,感到无比荣幸,深深感受到我们国家政策好,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们发展产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所学、工作中总结的经验,运用在威宁苹果发展的产业上来,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上一篇:谢志昌到黑土河镇开展巡河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