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毕节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战疫”中的幕后“情报员”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为了人民的健康,我们就应该冲锋在前,没有理由退缩;而作为把好新冠肺炎疫情‘关口’第一关的检验科,我们更应该担起这份责任。”5 月17 日,在毕节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现场,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曾玲对笔者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后,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全体人员积极备战,迅速投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检验科作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前哨”,工作人员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人。他们站在防疫抗疫工作的最前线,充当着临床医生的“眼睛”,是“战疫”中的幕后“情报员”。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检验科作为医院防控的重点科室之一,在医院党委行政的领导和支持下,全科人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做好实验室相关检测准备。2020年1月29日,接到新冠核酸检测任务,1月30日,正式开展新冠核酸检测,为临床提供实验室指标和准确诊断信息依据,并成为贵州省第一批七家新冠核酸检测不需上级复核的实验室之一。

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双层乳胶手套、防渗透脚套、N95 口罩和护目镜,检验科工作人员全副武装走进实验室。面对严峻的疫情及潜在的感染危险,全科室人员主动放弃休假,纷纷申请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
核酸提取、体系配制、扩增检测……每个看起来有条不紊的操作程序背后,都是危险和希望并存。核酸检测时,痰液、咽拭子要开盖进行处理,震荡和高速离心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溶胶,一旦操作不慎就会被感染。按照《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要求,检测实验在P2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人员采取生物安全三级个人防护。这样的防护装备一穿一脱需要大约半小时。进行一轮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实验,他们要穿着防护装备连续工作4-5个小时,期间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不能离开实验室。防止护目镜起雾就必须提高实验室的室内温度,加上防护服密不透气,检测人员很快就汗流浃背,满头大汗。长时间戴N95口罩还会有缺氧的感觉。
“虽然之前经过多次演练,也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但当走进实验室特别是打开送样箱的那一刻,心里难免还是有些紧张。当检测出第一例阳性标本时,工作人员心里带着恐慌却也义无反顾地去面对,大家还是镇静地在实验室内做着自己的工作。”检验科工作人员林锐回忆说。

样本从送达到出具结果,需要大家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在之后的工作中,为保证样本及时检测,检验科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在实验室,保证样本即送即检即报告。早期送样一般都在凌晨,由于科室核酸检测人员较少,大家都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常常彻夜工作。每次检测完成后,还要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并及时处理医疗废物,保证下次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面对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检验科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吃住在单位,全身心投入到检测工作中。卸下防护口罩和帽子,脸上额头上都是深深的印痕。
随着疫情的变化,每天标本量都在增加。检测人员有时忙得连简单的工作餐也不能按时吃上,昼夜“连轴转”。
为了安排好核酸检测工作,保证检测仪器正常运行、协调检测试剂的正常供应、参与协助实验室检测工作、阳性结果发放和准确上报检测数据,主任曾玲连续两个月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符敏、林锐、桂琴、刘洪梅、吴?等穿着厚重防护服每天大汗淋漓地连续工作16小时以上有时甚至24小时;李荣继、周艳、宋眸等核收新冠检测样本、核对和录入送检信息、向送检单位发放检测报告,每天工作也是12小时以上……
面对疫情,检验科全体人员争分夺秒,跟时间打仗,跟困难打仗,他们不畏风险,迎难而上,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检验科不仅承担有全市核酸检测任务,还负责赫章、纳雍、金海湖、威宁等县(区)和会议医疗保障等的新冠核酸检测任务,并承担全市新冠核酸实验室的建设指导和验收、人员培训等。截至2020年12月31日,该科室共检测14余万份样本;指导建设、验收、技术指导全市新冠肺炎核酸检测PCR实验室25家;完成毕节市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验操作培训83人次。为疫情的研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领导层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关键、准确的依据。他们用自己的付出彰显了责任担当践行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诠释了医务工作者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情怀和救死扶伤的使命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周文波
上一篇:走向乡村振兴 | 小坝镇紧盯“三个三”推进农业现代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