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文物医院”探秘:清洗用上超声波 修复工具近千件
题:浙博“文物医院”探秘:清洗用上超声波 修复工具近千件
楼署红是浙江省博物馆陶瓷修复师,在这一岗位上,她已默默耕耘了近20个年头,修复了陶器、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青花瓷、彩绘泥塑等150余件文物。
她曾用4年时间,修复三件国宝级文物——唐代越窑青釉褐彩如意云纹镂孔熏炉、越窑褐彩如意云纹青瓷罂和越窑青釉褐彩如意云纹油灯。
“2011年我们去看时,库保员说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听到瓷器‘咔咔’的开裂声。”楼署红在进行全面分析检测和详细观察后发现,这三件文物存在器体裂隙、胎釉开裂、釉层粉化、釉面剥落等现象,且这些病害还在继续扩展中。
她回忆,在清洗熏炉盖时,曾发现盖上出现了两道长长的锯痕。事发突然,又不在原定的修复计划中,她立即汇报了情况,并修改了修复方案。
对于没有美术功底的她而言,这是一件“顶麻烦”的事。“一般用红黄蓝三原色调,最后加黑色或白色。”事实上,在调色盘里呈现出的色彩,与涂到材料上的颜色还是有一定区别,楼署红需要反复调试。
在她的标本实验室,入门右侧整齐地堆放着不同类型的陶瓷残片,都是她从窑址上捡的,并根据采样地点分类并标注编号。
“想通过这些残片,了解不同窑址出土瓷片胎釉的成分差别,制作工艺以及古代人们烧制时的温度,我还买了拉胚机。”说到这时,楼署红很兴奋。以往陶瓷修复都是用树脂等现代复合材料,接下来她想尝试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但原则上,还是不能破坏文物原有的信息。”
楼署红在陶瓷修复岗位上做了近20年。虽然工作看似繁复,但她觉得,有一种与古代匠师隔空交流的满足感。最近,她给丽水市博物馆递交了一份修复方案,目前已上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审核。接下来,就要投入新一轮文物的修复中。
“可能是又一个三年。”楼署红笑了,她说走上这一条路,意味着学会孤独,享受寂寞。“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如果有时间,她想去景德镇或龙泉,体验那里现在仍在的古法制瓷。从选料、炼泥、拉坯、修坯等工艺流程,直观了解古陶瓷的制作工艺。(完)
上一篇:中国茶叶博物馆发布冰茶壶 还原传统茶水冰泡技艺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