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技艺 再现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中新社合肥12月13日电 题:传承技艺 再现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步入该公司车间,迎面一座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木制建筑体,是该公司创始人、徽州木作建筑工程师潘和平与其团队耗时数年创作建成,目前已被认购。
潘和平的公司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绘图、划线、斧凿等工序有条不紊,木工、石工、雕工等各显其能。这些“身怀绝技”的匠人,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18岁。他们以师带徒、口传手授,让徽派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76岁的项来富自16岁就跟师傅学做木匠,如今每天还忙碌于现场,挥斧刨料、锯榫凿眼等,他神情专注,手法娴熟,丝毫看不出已逾古稀。
生于1997年的胡明明从事木雕学习已一年,在师傅指导下,他可以雕刻出一些精美构件。他看着手中的刻刀得意地说:“这块木雕完成后,将镶嵌在一栋建筑的厅堂上。”
潘和平说:“自己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利用现代科技,将传统徽派建筑技艺进一步精细化,电脑画图、计算机测算、机器打胚都是他高效运转的秘密武器。”在未来,他还打算把建造徽派民居的技艺传播至海外,让更多华侨华人感受中国传统民居的魅力。
据悉,黄山市近十年陆续投入逾95亿元人民币,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据统计,该市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7个、“中国传统村落”92个、“安徽省传统村落”168个,全市现有8000多处地面文物遗存。(完)
上一篇:山西修缮一宋代建筑时发现罕见地宫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