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四个三”全力保障搬迁群众真搬实住

发布时间:2020-01-12 03:31:33 来源:凯里市政府办公室

  凯里市为践行“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这个初心,高质量、高标准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让贫困户一步搬入新房,逐步持续脱贫致富,以“一步搬到位”、“出门七有”、“四个三”等模式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搬迁群众“搬出来后怎么办”这个难题。

 一、坚持“三抓”助脱贫,确保搬迁群众“能就业”。

一是抓实劳务协作,让搬迁群众转移就业。建立凯里—杭州西湖区劳务协作合作机制,明确双方在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帮助就近就业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共举办大型就业扶贫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6场,组织凯里与杭州两地1200多家企业进场招聘,累计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5万余个。开展组织动员宣传3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更好地助推凯里市搬迁贫困劳动力转移省外就业。截止2019年12月,输出搬迁贫困劳动力10300人,其中省外就业7528人,县外省内就业2772人,外出务工占搬迁总劳动力44.33%。

二是抓实产业培育,让搬迁群众居家乐业。在安置小区附近发展产业基地并同步建设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提供新动力,鼓励搬迁群众到产业基地或扶贫车间就业,确保了每户就业1人以上。如凯里市白午安置小区就建在凯里国际经纬汽车城旁,部分搬迁群众就近在国际经纬汽车城就业创业;又如东出口安置小区就建在凯里市银田物流园旁,东出口搬迁群众入住后,就近到银田物流园创业就业。另外,在各安置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开设电工班、挖掘机驾照班、月嫂班、绣娘刺绣班等主题培训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实用技能,让搬迁群众“想就业”和“能就业”。截止2019年12月,有22385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创业;累计开展有意愿培训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87期2870人。

 三是抓实扶贫车间,促进搬迁劳动力就地就业。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新建一批“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组织搬迁贫困劳动力从事服装加工、刺绣等生产活动,促进无外出就业意愿、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或需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的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截止2019年12月,共建成扶贫车间8个,吸纳搬迁群众劳动力500余人就近就业。

 二坚持“三建”强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一是建设和谐宜居居民区,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凯里市将安置点全部规划建设在现有园区附近主城区内,按照“出门七有”全面提升安置区服务功能,在三年时间搬迁4.4万余人,让久居“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贫困群众,从世代居住的偏僻山沟而进入交通便捷的繁荣都市,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以上,其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转变。为感恩党中央、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有1万多户搬迁群众自发制作搬迁前后旧房对比照片1万余副悬挂在新房大厅醒目位置。

二是建强党的基层组织,让搬迁群众感受党的温暖。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要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对安置点党员信息进行全面采集,根据党员数量、分布等情况,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及时对搬迁党员组织关系进行转接,纳入安置点所属地党组织统一管理,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安置点基层组织体系。截至2019年12月,新设立街道办事处2个、5个社区、建立社区党工委5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59个,配备党组织书记10名,工会组织5个,妇女组织5个,老年协会1个,成立经济组织1个,引进社会组织3家。

 三是健全基础教育设施,让搬迁子女享受平等教育。按照“移民大社区独立办园、小社区与周边联合办园”及“先建园、后建房和先办园、后搬迁”的思路,建设一批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各安置点学校配建均能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就学,并通过建设安置点“示范幼儿园”,让搬迁户子女教育有保障,使搬迁户子女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截至2019年12月,已同步建设安置点配套学校,其中5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已投入使用,1所中学正在建设,已搬迁入住并在安置点就近就学6110人。

 三坚持“三新”聚民心,确保搬迁群众“无顾虑”。

一是提升新服务,搬迁群众居家方便。凯里市按照“出门七有”全面提升安置区服务功能,在各安置点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管理机构,每个社区基本实现“出门有组织方便办事”“出门有园区方便就业”“出门有学校方便上学”“出门有医院方便就医”“出门有公交方便出行”“出门有商场方便购物”“出门有公园方便游憩”的目标。截止2019年12月,已建有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5个,工业园区2个、物流园区1个、主题公园(广场)4个、儿童游乐场2个,开通安置点公交专线8条。

二是打造新家园,搬迁群众居家宜居。凯里市坚持以“一步搬到位”的理念,集中打造新型易地扶贫搬迁城市新家园,不断完善和提升安置点配套功能,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主导,全力加快搬迁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安置点转换为城镇功能,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真正成为搬迁群众城镇生活的乐园,彻底由“农民”变“市民”,融入新家园、融进新城镇。截止2019年12月,为搬迁对象办理居住证1873户5620人,办理易地扶贫搬迁市民证6930户20790人,建成安置点小区道路11公里,安装小区路灯315盏,建设公厕5个,休息椅子30余个,安置小区绿化率达25%以上。

三是解决新问题,搬迁群众居家颐养。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采取一户一名签约医生制度,全面落实医疗扶贫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为有效帮助解决搬迁群众过渡期间的生计问题,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中的贫困户自我保障能力弱、搬迁期间刚性支出大的实际,对实际搬迁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一次性临时救助。截止2019年12月,累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一次性临时救助1524.75万元,惠及10165人,672户191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四)增强“三心”保平安,提升搬迁群众满意度。

  一是以文化活动凝聚人心,让搬迁群众“舒心”。通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民族文化活动,对搬迁群众进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感恩思想教育,使搬迁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得到增强,生产生活热情高涨,脱贫信心得到提升,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截止2019年12月,在各安置点已建成具有“乡土味”、“苗侗情”的乡愁馆1个,组建32支民族文艺队,成功举办2017-2019三个年度移民迎新春活动、上马石安置小区2018年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创作的《搬到凯里幸福来》主题歌曲在千千万万搬迁群众口中传唱,制作的《春天移民之路》微电影荣获“2019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五届‘根亲中国’微电影大赛”铜奖和第三届西北国际微电影节大赛评委会特别奖。

二是以邻里互助凝聚公心,让搬迁群众“安心”。凯里市依托社工和义工组织,大力弘扬“专业+志愿服务”精神,搬迁群众自发组建儿童委员会,积极开展正向教育、技能培训、颐养餐桌、友好剧目展演和“四点半”学校,“专业+志愿者”服务团队为社区老人、留守儿童、失业家庭提供志愿服务。截止2019年12月,依托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协会,为社区困难、留守、空巢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用餐服务,老年协会发展会员近1300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惠及老人4600余人。

三是以平安建设凝聚民心,让搬迁群众“顺心”。凯里市在各安置点将“雪亮工程”与“地网工程”结合,推进安置点“天网+地网”平安建设工程,形成系统化、集约化、网络化的整体防范网络。截止2019年12月,已安装完成“地网工程”监控探头207个,车辆自动识别卡口2个,建设完成“雪亮工程”监控点位231个,全面覆盖小区28个路口,基本实现了安置点小区治安防范无盲点,搬迁群众安全感倍增。

相关热词搜索: 群众 凯里市 劳动力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