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非遗传承人龙鸿飞的芦笙“恋”
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龙鸿飞,把芦笙制作、技艺传承当成生命的一部分,与芦笙朝夕相伴,相依相恋,用心、用情、用汗水和智慧演绎着“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最美的旋律。
恋上芦笙
凯里市舟溪镇民族风情浓郁,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远近闻名。青龙村三组村民龙鸿飞家祖祖辈辈都在做芦笙,到他这已经是第七代了。
年轻时,龙鸿飞喜欢吹芦笙,是芦笙场上的一把好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位芦笙演奏大师的指引下,离开家乡,走上了芦笙表演的道路,从此后,便恋上了芦笙。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东方歌舞团的一位老师,叫我到黄果树景区那里去吹奏芦笙,他的团队很庞大,并且他的技巧是无法有人可比的。听了他吹芦笙,看了他的演之后,我也爱上了芦笙这个表演艺术。”龙鸿飞说道。
在表演的那段时间里,龙鸿飞的表演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表演不仅有了收入,同时也让他领略到了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魅力。
“西方的乐器以及其他民族的乐器都发展得很好,我想我们苗族的乐器及文化也需要发展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不能丢。”
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责任,促使龙鸿飞有了回家的念头。
芦笙恋情
“那时,我在景区做导游,他是团里芦笙吹得最好的,晓得他有回家的想法后,我很支持他,也愿意辞职跟他一起走。”龙鸿飞的爱人杨梅智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满脸幸福。
龙鸿飞与杨梅智因芦笙相识、相知、相恋,最终结为伉俪。
2003年,龙鸿飞与杨梅智双双回到家乡,开始从事芦笙制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龙鸿飞积累了丰富的芦笙制作经验,制作的芦笙美观大方,声音浑厚,响亮,发音灵敏,深受广大芦笙爱好者的喜爱,得到了广大专家和各专业人士的好评。
2008年,制作的芦笙被素有“苗族芦笙王子”之称的杨正平带到奥地利参加第五届国际合唱节获得金奖。
2013年,荣获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芦笙研究会2013年文化研讨暨芦笙现场会改良芦笙制作展评二等奖。
2014年、2015年,先后被命名为市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在贵州省首届“蚩尤杯”大赛中,荣获“芦笙制作”二等奖。
2018年,参加在内蒙古举办的“守望相助”五十六个民族非遗展。
……
“你是杨老师是不是?现在需要什么芦笙?”
“C调16管的。”
“前几天你带学生来要的C调19管芦笙质量怎么样?”
“相当好,相当满意。”
“好嘞,谢谢杨老师,我们抓紧时间给你赶货。”
杨梅智放下电话,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这是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后,接到的又一订单。夫妻二人在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道路上,同甘共苦,携手相惜,生活越来越幸福,前途越来越光明,创建了贵州省鸿飞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演绎恋曲
走进龙鸿飞的家,机器轰鸣声、电锯声、簧片调试声此起彼伏,龙鸿飞及工人们伴着这“交响乐”,忙碌地在制作芦笙。
从1997年开始,龙鸿飞便开始学习芦笙改良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了制作窍门,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手工艺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提高生产效率和乐器精密度。
龙虎是龙鸿飞的堂弟,早些年在外做美发,受到堂哥的影响,也回来跟堂哥一起制作芦笙。
“老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总要有人去继承,我从砍竹子、选料、校直、车圆等工序一个个做起,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下步准备学校音。”龙虎说。
“我在这里做活路,做得快,每天得130元,一个月也有将近4000元的收入,照顾家也方便。”本村贫困户吴德芳告诉记者。
如今,在龙鸿飞的公司里,安置贫困群众就业10余人,先后培训传承学员26人。制作的芦笙主要销往省内外各大院校、中小学校、社会艺术团体及社会芦笙爱好者,仅2019年,就收入60余万元。
从发展之初到现在,龙鸿飞及他的乡邻们不忘初心,始终担负着弘扬苗族文化、传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责任,吹着芦笙踩着鼓,共创美好的明天。
(吴映璇 李淑民 陈昕 )
上一篇:到位资金192.74亿元!黔东南州产业大招商任务过半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