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黔东南州绍洞村“单身汉”脱贫记

发布时间:2020-07-27 16:05:53 来源:天眼新闻

  古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大同乡绍洞村有一群人靠山只有半亩山,靠水只有半分田,群众说“屋后的山是人家山,门前的田没我家份”,发展产业举步艰难,但他们在脱贫上却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路,靠“技艺”赚钱靠双手致富。

  大同乡绍洞村相对于大同乡来说是一个相对“偏远”的小村庄,在人们眼中就是“边角废料”可有可无的地方,但是这个村却隐藏在三江镇的腹地,县城城郊,这给县城务工带来了便利,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

  欧景长,大同乡绍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他还是一个大龄的农村未婚青年,父母年迈,父亲耳朵残疾,母亲有精神类疾病,姐姐40多岁了也一直单身未嫁,全家的重担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但是,他自己不做生意,也没有安身立命的生存本事,导致家庭贫困,媳妇难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欧景长深知,没有一门技术,要在家里生存下去是很困难的,但是出门打工又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思来想去,他决定“拜师学艺”像乡亲们一样就近务工,同时还能照顾家庭,有机会物色一个本地的姑娘成家过日子,自己也老大不小了,如果家庭条件好,在农村早该成家了。

  大同乡绍洞村有“木工”这门民间技艺的优秀传承,绍洞有很多人都在县城务工,打木柜、铺木质地板和吊顶等工作,因为是技术活工资还算中上等,加上现在县城发展很快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很多绍洞年轻人靠这门技术在县城务工,过上城市上班一族的生活。

  欧景长找到一个“技艺”精湛的师傅,师傅姓欧,本家的叔父,虽然是叔侄,但是师傅却是不立刻接受他,说要考验和观察才能传授他技艺,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个优秀“木匠”必须要经过的考验。欧景长一直以来在外务工,没有一门技术,只能做别人的帮手和做小工,工作辛苦、收入低、受人歧视,他深知苦楚,这次他鼓足了劲要干好、表现好,得到师傅的认可和“真传”,像其他村民一样能在县城里安顿下来,靠技术赚钱,养家糊口。有钱后,再讨一个“婆娘”一起过日子,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帮扶干部经常向欧景长宣传扶贫政策和党的政策,其中,易地搬迁这项政策深深的吸引了他。欧景长住在绍洞盘龙溪山腰上的一栋老旧木房里,每次带姑娘回家这栋房子都成为他被拒绝的理由,从此他梦想在城里有一栋房子,这也是能够娶媳妇的一个基本保障,所以他一直关注着这个政策,说什么时间段能够有易地移民,可能他心底还想如果能够先娶媳妇和生一个娃娃再搬迁,房子又要大几十个平方。

  因为欧景长勤学肯干,还特别细心,经过考验后他得到了师傅的“真传”,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他已经能够出师独自接活路,因为技术好、口碑好,业主们主动为欧景长宣传,他接了很多活路,自己也当上了大师傅。有一个工友看欧景长勤劳、肯干,为人又好,把自己的亲妹妹介绍给了他,姑娘温柔贤惠,是一个90后的小姑娘比欧景长小8岁,这个在平常人的眼里是不可能看上欧景长的,但是这次例外,姑娘看上了他,不久还把结婚排上了议事日程,欧景长很高兴,有如沐春风之感。2018年一个幸福的“老男孩”和一个幸福的“小女孩”结婚了,同年他们有了自己可爱的女儿,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欧景长的腰包慢慢地鼓起来了,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补贴,他有能力把母亲送到精神病院进行系统的治疗,他说“母亲进去治疗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原来在外面干活就怕我妈发病打我父亲,她能够健康起来我们一家就更高兴”

  “城里有了房子,我现在城里务工方便多了,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党的政策真好,感谢党,感谢国家。”2019年,欧景长一家搬进了易地移民搬迁房,他在县城也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一个温暖的家,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在国家的帮助下,欧景长实现了自己所有的梦想。同年,欧景长一家靠他勤劳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达到了脱贫的标准,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贫困面貌,在小康的路上将抒写他自己的精彩篇章。

  欧景长只是绍洞村靠“技艺”脱贫的缩影之一,虽然山少田少,但是这块土地上却孕育了很多的木工、泥水工和电工等技术人才,更甚,有部分技术工人到沿海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工人”做上了“老板”。绍洞村这些技术工人,靠技术赚钱,靠双手致富,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的别样人生,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相关热词搜索: 县城 技艺 同乡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