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落实

发布时间:2020-10-15 16:26:21 来源:黔东南日报

  白果井街道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要求,围绕搭好“五桥”建好“五家”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的落实,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

搭“感恩桥”建奋进之家

  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激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一是加强政策宣讲。成立移民宣讲队,有移民宣讲员23人,巾帼志愿服务队伍7支。二是开展感恩教育。组织移民群众参加移民夜校,开展了3期感党恩教育,播放爱国主义电影5场。三是提升奉献意识。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吸收移民群众志愿者70人,分批次参加小区治安巡逻、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四是选树先进典型。开展了好邻居、和睦好夫妻、教子好父母(好婆媳)、孝顺好儿女、和谐卫生好家庭的“五好”文明创评活动,引导搬迁群众争当好市民。

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

  围绕就业核心,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一是强化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双语、消防、刺绣、电工、厨师、挖掘机等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已开办技能培训31期,培训移民41007人次;移民夜校已开展5期,培训移民2000余人次,实现移民群众培训再就业880名。二是多举措推动创业就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主动为移民群众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杭州路社区开发智慧集市和各类商铺94个,实现移民群众创业150户。积极推荐就业,主动对接市就业局,借力扶贫车间及其他本地企业,在街道辖区内开展招聘会,实现200余人就近上岗就业。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解决就业人数229人;三是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疫情防控期间,组织返岗务工共596人,其中,省外210人,省内386人。

搭“连心桥”建温暖之家

  汇聚各类力量,抱团开展困难帮扶、助学圆梦、健康助力、爱心陪伴等暖心行动。一是开展困难帮扶行动。建立关怀关爱机制,建立工作台账,由网格员定期入户了解其生活情况,为30位小朋友送去心愿礼物,为200余户有实际困难的送去米、油等生活必需品。二是开展助学圆梦行动。由网格员定期对学生入学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建立了社区—学校—家庭的三联动机制,助学圆梦18人。三是开展健康助力行动。定期联系医疗机构到社区内为辖区居民开展义诊,主动联系妇联组织移民妇女开展优生筛查21对、两癌筛查300余人,对因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开展临时救助8户。四是开展爱心陪伴行动。建立志愿服务队5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场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开设“四点半学校”,常态化开展儿童之家活动,与黔东南州电子科技学院大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五是开展农民工关爱行动。积极协调市信访联席会、业主方、施工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30余万元。

搭“平安桥”建和谐之家

  创新“街道主导、部门协作、社区主抓、群团参与、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积极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一是强化法制宣传。通过开展宣讲会、宣传单、入户宣传等形式,发放法制宣传资料2万余份,扫黑除恶宣传册、宣传单4万余份。联合市司法、市公安、市禁毒办、市交警队、市消防队等部门开展法制宣讲活动8次,开展专题会议10次。与市反恐办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反恐演习1次。二是联调处理纠纷。联合社区居委会、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定期不定期集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共调解劳动争议、化解邻里纠纷、家庭婚姻矛盾4起。三是引导居民自治。充分发挥巡防队员专业力量,在社区主要道路穿插巡逻。组织扶贫公岗60人成立治安巡逻队。发动治安治保积极分子群防群治力量,38名网格员、46名楼栋长参与辖区巡防,共妥善解决突发事件3起。

 搭“融合桥”建文明之家

  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尽快融入城市新生活。一是以“创文”工作引领,提升文明形象。积极引起群众参与“创文”、支持“创文”,争当文明人。二是推动移风易俗。在社区内开展市民意识培训班和宣传引导工作,引导移民群众适应城市生活,摒弃不良陋习。三是提升文化素质。围绕文化素质、技能提升、生活礼仪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移民夜校5期,双培活动20余期。四是开展文体活动。成立5支文艺队伍和4支篮球队伍,常态化开展文体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相关热词搜索: 移民 群众 社区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