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周: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
人物名片:
石国周,男,1956年出生于黄平县浦江村苗族芦笙制作世家,祖祖辈辈除了务农以外,皆以制作芦笙为业。石国周因从小受到祖辈和父辈的熏陶,耳濡目染,成为黄平县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在擅长苗族6管芦笙、亻革 家6管芦笙以及雷山、舟溪19管和21管等多管芦笙的制作。多年来,石国周一心扑在苗族芦笙制作的研究与技艺创新上,为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清水江流经黄平县谷陇镇有个苗寨叫做浦江村,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芦笙。而该村镰刀湾附近的芦笙制作世家更是远近闻名,产品除了供应当地苗族同胞以外,还销往凯里、台江、雷山、镇远、施秉等周边县市。石国周便是该家族第八代传人。
今年64岁的石国周,身体看起来还很硬朗,谈起芦笙更是激情满怀。“我的祖祖辈辈一直致力于苗族传统芦笙的制作,我从1975年开始,制作芦笙已经40年了,算上两个儿子在内,至今已经有9代了。”在石国周心中,已把芦笙制作当成了自己生命和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制作芦笙是一门绝活,从选材到成品,共有采芦笙竹、做笙管和插簧片、装芦笙斗和插笙管、配共鸣筒、校音五个步骤,其工序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制作不出合格的芦笙来,更谈不上好的了。
“最难的是打造簧片和调音。要将杂铜炼成铜片,锻打时十分讲究火候,若火候不到,铜片就会被打碎;若火候过了,铜片又会被打穿。另一难处是调音定调,调音定调全靠自己多年的经验,制作定音筒,多吹奏,听共振音差异来调整簧片。”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以后,后来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中,石国周终于掌握了诀窍。
石国周从小便帮助父亲制作芦笙,常常放学回家就开始学习苗族芦笙的制作,从剖竹子开始,每晚都学到深夜十一二点,经父亲几次催促才肯休息,异常勤奋和刻苦。
后来,为使簧舌发出的音质更加理想、簧舌柔韧耐用,石国周还大胆地在冶铜过程中加入适量白银,使簧舌达到高音洪亮、悦耳动听的目的。多年来,石国周一心扑在苗族芦笙制作的研究与技艺的创新上,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更多心得教给两个儿子和徒弟们,让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芦笙制作上能有所作为,技艺更上一层楼。
“因为制作芦笙辛苦也赚不到太多的钱,村子里很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都外出打工,现在村里只有几户人家仍在坚持。”为了传承芦笙技艺,在黄平县文体广电局的组织下,石国周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技术,通过传、帮、带开展传承培训,除自己的两个儿子外,该村已有7个年轻人成了他的学徒,且都全部掌握了该项工艺制作的全部流程,每人每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到我这代一定要守住。”石国周的想法非常简单而坚定。而在儿子石正文看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手艺,更是一个民族的声音。
芦笙响,五谷丰、六畜兴、人丁旺。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只能靠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石正文怀着这样的心情开始了第九代传人的使命。
因为修建水库,石家的老房子即将被淹没,两父子临时居住在乡镇上。走进简陋的临时住所,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制作芦笙。“这两天就忙着给凯里市鸭塘街道制作了。”每年秋后,节会扎堆,就会接到很多的订单。
而每逢节会,石国周和儿子常常放下活计,不辞辛劳地赶到各地芦笙会场,和各地芦笙吹奏大师们一起交流,不断对芦笙制作技艺进行提质更新。“看到大家喜欢我做的芦笙,吹着我们的芦笙获奖,我也很开心。”一代又一代,芦笙就这样永远活在民间。
( 王佳丽 康莉 潘皇林)
上一篇:黔东南州“五措并举”实现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招商新成效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