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鼠场:石山区长出致富金叶

发布时间:2020-08-13 15:51:43 来源:黔南日报

  烟叶桔黄油润,烟农宋模均和烘烤师杨正云满意地笑了

  从平塘克度下高速后,汽车沿着陡峭的山路前行,很快进入鼠场地界,七弯八拐之后,来到深山腹地的同兴村杨堡组,这里有一片难得的坡地。坡地上,一株株烤烟分列布阵,每一株高矮、胖瘦、大小都像复制的一样。

  烈日下,分层落黄的烟叶油润透亮,惹人喜爱。一群妇女正在采摘烟叶。

  “在我们这个地方,除了烤烟和苞谷,种什么都难。”烟地主人宋模均感叹地说,这里的农民能顺利脱贫,真的得感谢烤烟产业。

  平塘鼠场与罗甸接壤,同属于麻山腹地,石漠化非常严重,境内荒山、石山面积80%以上,土地破碎,土壤贫瘠,人畜饮水极度困难,在发展烤烟之前,村民们只能在破碎的土地上种植苞谷,还要看老天帮不帮忙。

  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老百姓底子薄,产业发展成为鼠场片区脱贫攻坚的短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黔南实施“北烟南移”产业发展战略,烤烟产业进入平塘,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位于石漠化山区的克度、鼠场、通州等地,逐渐发展成为平塘烤烟主产区,种出了“山地中棵烟”的风格特色。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力度的不断加大,破碎的土地得到整治,闭塞的交通得以改善,人畜安全饮水和生产用水得到保障,烤烟在石山区深深扎下了根,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宋模均是最近几年才拣起父辈种烟的行当。“折腾了很多年,还是觉得,在鼠场这个地方,种烟最把稳。”

  其实,对于烤烟,宋模均还真是门外汉。

  “他就是个‘甩手掌柜’,请了两个管理员,每人管一片,月工资3000元,技术有烟技员指导,他只负责出钱和协调。”鼠场烟叶站站长李光雄说,他的这种方式还真行得通,去年种烟50亩,就纯赚了14万元。

  “管理员拿到固定工资,村民打工挣了钱,烤烟又还种得好,皆大欢喜嘛。”宋模均笑着说,关键是自己轻松了,还能腾出时间做点其它事。

  “你看,烟叶开片好,分层落黄好,田间挂得住,能耐熟,如果烘烤不出问题,上等烟比例会达到70%以上。”平塘县烟草公司副经理苟正贵笑着说,宋模均今年的收入,不会低于20万。

  “烘烤你就放心了,合作社给我派遣的烘烤师技术是没得讲的。”宋模均说,自7月6日采烤以来,7间烤房已烘烤两轮,烟叶桔黄油润,烟叶质量令人满意。合作社为他派遣的烘烤师叫杨正云,本地村民,曾经的种烟大户。

  在杨家堡烘烤工场,杨正云和儿子正在将绑好的烟叶上炕,将烤好的烟叶下炕。

  杨正云现在的身份是职业烘烤师。“自己种烟要投入,还有自然灾害风险,打工是旱涝保收,稳挣不赔。”杨正云说,现在一家人都靠烟吃饭,这不,今年就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喊了回来,一家三口都在宋模均的烟地打工。

  一旁的宋模均给他们一家算了笔收入账:杨正云每月烘烤师工资4600元,还负责烟叶运输,每炕250元,平时参与田间管理,每天100元,在机耕起垄季节,两台机子翻犁土地,每天500元;儿子负责烟叶烘烤上炕下炕,每天100元工资;妻子负责对烤好的烟叶进行分解,每杆7毛钱,平时在烟地里管护每天80元。靠烤烟这个产业,这一家子年收入有五六万元。

  仅2019年,鼠场烟叶站辖区共种植烤烟1380亩,收购烟叶3604.88担,担均价1256.91元,烟农收入453.1万元,种烟户户均收入14.62万元,带动片区群众临时务工收入154.56万元,其中惠及建档立卡户2800人次,2户贫困户依靠烤烟产业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鼠场烟叶站辖区共覆盖通州、克度、罗甸县沫阳镇等3个乡镇10个村15个组,种植面积2450亩,种植主体45个,户均54亩,连片种植点23个。预计完成烟叶产量5650担、烟农收入810万元以上。烤烟种植带动540人务工,人均务工收入0.58万元。

  近年来,平塘县已成为贵州中烟定制化生产基地,重点打造牙舟、通州、克度3个烟叶镇,在生产上实行100%烟地轮作,通过技术优化,提高了上部烟叶在田间耐熟性,解决了“挂得住”的问题。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平塘烤烟上部烟叶质量得到大大提升,烟农收入稳定提高,烟叶原料供给水平得到有效保证。

相关热词搜索: 烟叶 烤烟 平塘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