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夯实粮食安全底线
3月10日,记者从州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黔南州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端牢自己的饭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将重点在100个示范坝区内,培育100个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辐射带动100万亩优质稻生产,确保示范区内大米品质达国家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确保实现全州粮食播面积400万亩、产量120万吨以上目标。
今年,黔南州将从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选推良种良法、搞好统防统治、提升耕地质量、培育经营主体、擦亮粮油品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着力,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夯实粮食安全底线,推动黔南州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围绕粮食生产工作目标,州县整合力量,在春耕秋种农资销售旺季期间,对种子、农药、肥料的各类农资经营主体进行监管执法,做到检查有计划、巡查有记录、整改有落实、追责有依据,严厉打击各类无证生产经营行为,杜绝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落实不同海拔、不同区域的水稻、玉米良种,提高优质粮食比重,集成打包绿色防控、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等良法,大力推广水稻绿色增产增效实用技术,围绕耕、整、播、收等重要环节,重点在100个坝区示范点内,推广使用水稻直播、抛秧等轻简化栽培技术,以及山地小型收割机、山地小型耕整机等新型实用农机具,提升全州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坚持“早发现、快防治、严用药、小损失”原则,加强对迁飞害虫的检测预警,将紧邻广西的罗甸、平塘、荔波、三都等地作为全州迁飞害虫防治的前沿阵地,提前开展监测预警和防控捕杀,最大程度降低州内迁入性害虫虫口数量。同时,采取理化诱控、生物防控、应急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在全州开展草地贪夜蛾、稻水象甲、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玉米粘虫等重要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坚决打赢“虫口夺粮”战。
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采取剔除、补划等措施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用于粮食生产,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稻谷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坚决遏制丢荒撂荒现象。
支持村级合作社开展代耕、代锄、代管、代收等实体化社会服务,鼓励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对接当地超市、农贸市场、学校、医院、机关食堂等开展订单生产,进一步挖掘地方米粉、米面、米花、土酒、苞谷粑等当地特色食品元素,鼓励经营主体拓宽业务范围,延长粮食发展产业链。积极争取产粮大县奖励、制种大县奖励、省级产业化发展基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支持100个示范带动好的经营主体,激励种粮积极性,实现种粮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统一使用“绿博黔南”公共品牌,全面推行“绿博黔南”品牌包装上市,规范引导100个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统一使用“公共品牌+子品牌”模式进行销售;构建以“十里香”“芒耶谷”“凯溢香”等有机高端品牌为引领,“凯粒香”“匀上禾”等中档品牌为支撑,“惠水黑糯米”等特色品牌为补充的品牌体系,鼓励粮食经营主体申报“中国好粮油”,不断提升黔南粮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大对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投保力度,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制度,开展自然气象灾害预判会商,梯次对重灾区、次重灾区和轻微影响区建设气象监测设施,分作物制定各类救灾应急指导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
目前,黔南州已建立粮食生产半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力守住民生底线,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欧聪 本报记者 刘雪红)
上一篇:黔南州颁发首张网络货运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