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沿河:聚力搭建幸福桥 创造美好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0-10-12 10:16:27 来源:铜仁日报

  自“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启动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坳镇党委高度重视,围绕“搭五桥”“建五家”工作主线,细化全镇党支部责任,统筹系统力量,整合资源,组织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任务,认真扎实抓好各项工作,全力服务安置群众,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建设,切实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指数。

搭建群众思想引领“感恩桥”,创建奋进之家

  今年以来,土地坳镇不断加大政策理论宣传,通过开展“新市民·追梦桥”政策宣讲活动,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搬迁群众全方面地讲解“新市民·追梦桥”政策,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搬迁群众中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整合安置点新时代文明讲习所、道德讲堂、广播室,开展感恩、道德、科学及文明教育,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搬迁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该镇围绕健全组织构架,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工作机制,整合安置点资源,建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阵地。成立了社区基层党支部,完善社区组织管理,不断强化政治培养吸纳。在安置点上建立起了安置点评先评优常态化机制,通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挖掘“最美家庭”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搬迁群众素质,倡导文明新风。

 搭建群众创业就业“致富桥”,创建幸福之家

  县人社局定期组织培训机构到安置点针对用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学习,不断强化群众内生动力,增强群众的就业能力。明确搬迁群众劳动力及就业信息台账。据台账显示,当前安置点搬迁群众劳动力813人,已实现就业752人。通过加强与就业局的对接,关注省内外企业和群众务工需求的信息通道,引导安置点劳务输出,通过入户、电话联系等方式向未就业劳动力推荐工作岗位。通过统筹用好工青妇贷款优惠政策和创业投资基金,加大金融帮扶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搬迁群众实现自主创业。通过加强安置点扶贫基地载体建设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目前安置点附近有霍山铁皮石斛、竹花村蛋鸡养殖两个扶贫产业基地,有效解决了安置点就近就业的问题。

 搭建群众排忧解难“连心桥”,创建温暖之家

  镇党委积极开展困难帮扶行动,做好各类社会政策的转移接续,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完善搬迁群众信息管理,建立完善了低保,就学、就业、留守儿童等台账,精准掌握搬迁群众信息,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竭力落实后续保障工作。目前竹花安置点旁建成公办幼儿园两所、公办小学一所、公办初级中学一所、百分百解决了搬迁群众子女就近上学问题。精准掌握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和安置点教育资源供给情况,不让一个人因搬迁辍学。竹花安置点旁建有镇级中心卫生院一所和卫生室一个,且在安置点推行家庭签约医生定期服务制度,确保搬迁群众就医有保障,每年开展妇女“两癌”免费筛查两次,组织社区干部、妇联代表入户宣传“国奶扶贫项目”申请流程,提升了安置点群众健康水平。该镇通过开展“新市民·追梦桥”爱心陪伴活动,为搬迁群众放发了围裙、爱心助学礼包、宣传册等物资。

  搭建群众权益维护“平安桥”,创建和谐之家

  该镇党委在安置点多次开展社区普法教育,通过组织搬迁群众集中观看法制宣传教育视频的方式提高搬迁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引导搬迁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法制观念,维护社区安定团结。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帮助搬迁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落实了两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深入到竹花安置点搬迁群众中去,为搬迁群众提供情绪疏导、感情引导、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群众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减轻压力。启动了社区“雪亮工程”,加强社区治安管理。采取社区干部与信息员、保洁员相结合进行巡逻,强化治安防控,确保辖区治安稳定。每周按时组织人员参与社区夜间巡逻,使搬迁群众安全得到保障。

 搭建市民意识培养“融合桥”,创建文明之家

  为使搬迁群众更好适应安置点的环境,该镇针对性的多次开展“新市民·追梦桥”政策宣讲活动,围绕“新市民·追梦桥”是什么、怎么做以及解决什么等问题,结合工青妇所能,为搬迁群众答疑解惑,消除搬迁群众顾虑,引导搬迁群众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通过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建成文化活动室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两个,方便和丰富了搬迁群众的业余生活。通过公益广告、标语宣传、漫画宣传等,教育引导搬迁群众破除各种陈规陋习、不良习气,形成崇尚科学、文明、节俭、诚信的良好风尚,提高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通过开展竹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广场舞健身活动,拉近了搬迁群众之间的感情;通过开展手工艺品制作评比活动,丰富了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竹花安置点八月“感党恩、跟党走、听党话,干群连心饭”活动,拉近了人民群众与干部们的距离,增进干群之间的友谊,凝聚了干群之间的合力。

  土地坳镇党委围绕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切实做到让搬迁群众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青妇所能,搭“五桥”、建“五家”,全力服务安置点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搬迁家庭,切实把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好,促进搬迁群众“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相关热词搜索: 群众 市民 社区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