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村的彩色蝶变——记万山区黄道乡马黄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0-11-03 17:41:49 来源:贵州网
  万山区黄道乡马黄村属省一类贫困村,也是黄道乡自然条件、基础条件最差的村,农村谚语“有女不嫁马黄郎、有儿不娶马黄女”曾是马黄村真实写照。由于基础设施和地理条件的制约,2017年前马黄村的产业发展几乎为“零”。近年来,马黄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为民谋事实的关键之举,借助脱贫攻坚政策引进社会资金,精心谋划、强力推动,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展力、服务力。

  为发展产业经济,马黄村村支部书记肖源水于2012年率先带头在马黄村蓑衣塘开始饲养生猪并初见成效,自此奠定了马黄村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基石,目前年出栏生猪500头。2017年,为摆脱村集体经济“空壳”现状,马黄村按照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开始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马黄村成立了美源生猪养殖有限公司,村里出劳动力、出场地建成生猪养殖圈舍1800平方米,与万山区武陵牧业公司合作,由武陵牧业公司出技术、供仔猪,实现年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截至目前,美源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年总产值已达60万元,年均纯利润9万元。此外,马黄村其他养殖产业也全面开花,亿利黑香猪生态特色养殖公司年出栏黑香猪1000头;志城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生猪1000头。除生猪外的其他养殖业还有自发展肉牛养殖1家,存栏肉牛100头。

  万山区亿利特色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法人刘泽见是黄道本地人,原来在铜仁市承包建筑工程。2017年3月,受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刘泽见回到马黄村建立了黑香猪养殖基地。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刘泽见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套“环保养殖法”,就是将养殖业中最大的污染源——猪粪利用起来,用于生态农作物蔬菜的肥料,并在养殖场建立了猪粪处理池,不仅有效处理了猪粪,还“净化”了养殖产业的环境,实现了养猪业的生态化转型升级。经过实践摸索,刘泽见逐渐掌握了香猪的养殖管理技术,饲养的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养殖风险低,效益好。

  刘泽见说:“黑香猪全身都是宝,价格不易受市场风波影响,经济效益特别高,根据我们在一线城市市场调查,特色生态香猪肉价格高达80—85元一斤。”目前该基地是万山区唯一一家规模化的香猪养殖基地,总投资520余万元,一共两期圈舍已经建设完毕,目前有母猪300余头、种猪8头、猪苗500余头,年出栏黑香猪可达2000余头。

  得益于产业的良好发展,刘泽见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他四处动员村民入企就业、入股分红,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截至目前,已有1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他的公司务工,其中还有5名为残疾人。同时,公司还与70户22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建立了利益联结,年均增收800元以上。“我现在在这里喂猪,包吃包住,3000块钱的工资,日子越过越好。”马黄村村民邓德松说。

  刘泽见说,由于马黄村的贫困户较多,密度较大,公司在发展时不光要考虑到贫困群众的脱贫增收问题,还得帮助他们发展致富,把香猪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公司下步将把仔猪发放给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养猪的贫困户,由公司给他们提供技术和饲料,让他们自己饲养,并帮养殖农户联络销售,养大的商品猪卖出后的钱全归贫困户所有。以“散户带动”的模式,让更多贫困户积极参与,通过饲养香猪发展产业,实现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的目的。

  探索企农联动,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

  为了让产业扶贫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源头活水”,马黄村探索“企农联动”模式,开辟了发展致富的新路子。一方面将脱贫攻坚专项基金100万元入股到区级龙头企业朱砂古镇,让贫困群众成为股东入股分红,打破了扶贫基金使用的惯性思维,建立“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利益连结机制,每年按照入股资金的4%用于贫困户分红,带动56户建档立卡群众户均增收1600元以上。另一方面围绕创新产业扶贫利益连接机制,动员贫困户利用“精扶贷”入股企业13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此外,还积极动员有技术、有意愿、有能力的青年大力发展养殖,成立了志城专业合作社、白继冲专业合作社等4家合作社,建成肉牛养殖场1个,鼓励群众自建自养家庭农场10户,发放产业鼓励资金20万元,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稳定产业扶贫收入。2020年,为进一步抓好劳务就业扶贫工作,马黄村还成立了村级劳务专业合作社,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但难以寻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每户至少1人就业,通过与用工企业合作开展岗位推荐活动、劳动技能培训、固定就业服务等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解决就业人数44人。(黄道乡 刘司吉)

相关热词搜索: 万山区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