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岗区打通农产品产销“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0-06-12 10:39:18 来源:遵义日报

  “产销”,不仅是从“田间”到“餐桌”,更寄托了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念想。

  走进红花岗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精拣精分完成的蔬菜、瓜果、猪肉等农产品进行装袋、检查、贴溯源标签、核对,确认一切无误后,一车车食材便踏上了“配送之旅”。

  6月3日,红花岗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承担起红花岗区中小学校及部分机关、企业等145家食堂的食物配送任务,仅一周时间,中心农产品成交量便累计达到200吨。

  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近年来,红花岗区立足城郊型农业定位,围绕打造城市“菜篮子、果盘子”做文章,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坝区农业发展,探索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助农增收。为了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进一步稳定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益,红花岗区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建设,既兼顾农户的“钱袋子”,又保障市民的“菜篮子”,以高于市场采购价的10%优先优惠采购区域内农产品,通过服务中心低于市场零售价的10%将农产品配送到顾客端,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在农户、合作社、公司与市场主体和广大市民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农户种出的蔬菜不再走弯路、走远路。

  作为服务中心经营主体之一的贵州永康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在红花岗区发展基地农业近5年时间,目前该公司在莲池坝区发展了蔬菜300余亩,建成了固定成熟的配送网络。该公司还与金鼎山镇岩塘村签下购销协议,为岩塘村22家种植大户打开了销售入口。据了解,这样的产销对接模式将在全区各村全面推行。

  服务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配送中心+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组织模式,通过“政府指导、国企控股、民企运营”方式,促成公私合营“抱团取暖”、资源共享,打造成政府可控、产销计划性强的配送平台。同时,依靠村级合作社、农业坝区种植、大户引领带动等方式,科学指导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户收入渠道,特别是增加贫困户收入,保障其收入来源,最大限度杜绝脱贫群众返贫。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必须经过多方检测确保安全。

  “如果农药残留超标,就要及时上报并把菜品退回。只有守好这一关,大家才可以放心安全地食用。”据服务中心检验员李键归介绍,农副产品送到该中心后,就会送往安全检测室,进行抽样、存样、检测,鉴定合格后这些食材才能获得配送“资格”。通过中心统一配送,从农产品种植、加工、配送等环节均得到有效监管,切实保障了食品安全。

  信息对接不畅是造成农产品滞销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服务中心的“信息中枢”,大数据信息化平台让田间菜农连上了“网”,在这里不仅记录着全区各村田地里的蔬菜品种、规模、成熟预计时间、批发价格等数据,还能科学精准计算出食材的需求量,实行食材安全检测流程、追踪溯源等制度。

  “客户的订单信息都来源于大数据平台,员工们会通过大数据信息化平台进行对单、出货,确保中间不产生误差。”中心A部总经理郭宇红说,客户通过手机App提前一天下单后,他们会把数据汇总并发送到各供应商手中,再组织货源。根据数据指向,平台还能提前发出下季蔬菜的需求清单,让村民合理布局种植结构,真正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规避从前“卖不出”“卖不起价”的风险。

  让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农村、走向市场、走上餐桌,红花岗区始终聚焦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把推动产销对接作为实现农民脱贫增收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在保障“菜篮子”供应稳定、配送及时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户收入,为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加油蓄力”。

  (记者 赵婧耘)

相关热词搜索: 农产品 产销 农户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