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杜鹃:小小蒲公英“变身”特色产业
8月的百里杜鹃,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当各地游客正在慕名前来避暑的时候,鹏程街道联兴村的村民谭仲梅等人却正在地里忙碌着。放眼望去,成片的蒲公英长势喜人,一旁的空地上,几名同伴有序将谭仲梅新挖的蒲公英整理干净,进行装框。作为村里新建的蒲公英加工厂的员工,谭仲梅从未想过,有一天也能在家门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做了一个蒲公英加工厂,村里推荐我们到里面来务工,现在工资虽然不高,但是离家近,算起来比在外面做两三千块钱一个月还要划算得多,我感觉这个产业很有发展前途,所以我做起很有信心。”谭仲梅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向记者介绍道。由于基地多是手上活儿,除了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如今年过七旬的老人雷云秀等人也到基地务工。
负责蒲公英种植加工的企业名叫贵州千鹤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2月11日。创始人黄凯、陈从国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之所以发展蒲公英产业,还要从黄凯善于发现商机说起,“外边游客来我们这里旅游,我看见他们到处去采蒲公英,我就发觉很奇怪,通过网上去了解,然后才知道这个东西,搞养生茶这块它是很吃香的。”说起发展产业的起因,黄凯侃侃而谈。
谋定而后动,黄凯通过与表哥陈从国认真分析认为,要发展蒲公英产业,光靠野生原料根本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他决定外出到蒲公英种植技术比较成熟的河南等地考察学习蒲公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为后续发展打牢基础。
学成归来,有了扎实的技术理论,黄凯与表哥开始着手原料基地的打造。但万事开头难,因为资金有限,土地流转、厂房建设等面临重重困难,此时,村里找到了兄弟俩。“要是没有村里帮忙协调,我们进行土地流转的难度要大得多。我们现在用的加工厂,是用村里闲置的小学改建的,村里还减免了部分租金,为我们前期的发展减轻了许多压力。这些实际困难要不是政府帮忙解决,我们公司要想这么顺利建起来,不太可能。”谈起创业的艰难,陈从国感慨良多。
得益于百里杜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联兴村独特的土壤成分,表兄弟二人第一批种植的100亩蒲公英质地优良,在通过严格精细的加工后,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的青睐。短短数月,他们生产的蒲公英茶畅销省内外。
“亩产一年大概在四千斤左右,烘干后在四到五百斤之间,把种植、人工、包装费用等开支除了以后,效益还是比较可观的,对老百姓来讲,种蒲公英比种苞谷的效益要将近高一倍。”谈及传统农作物与发展蒲公英产业的差异时,陈从国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
黄凯告诉记者,初期试种的成功让他们对蒲公英产业的发展有了底气和信心,他们准备借助百里杜鹃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金字招牌,依托良好的生态和气候环境,利用3年时间,将种植基地发展扩大到2000亩以上,并号召、指导当地群众自主种植,由企业负责收购,在拓宽企业原料供给渠道的同时,带着乡亲们一起共同发展,做大做强做优这一具有百里杜鹃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游客得享用、群众得实惠、企业得发展的目标。
上一篇:百里杜鹃:绿叶变身“金叶子”换来好日子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