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金沙:“三网齐织”破解搬迁群众就业难题

发布时间:2020-08-23 00:31:19 来源:天眼新闻

  近年来,毕节市金沙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易地扶贫搬迁决策部署,将稳定就业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生计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毕节金沙:“三网齐织”破解搬迁群众就业难题

  金沙县民兴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陈雪 摄)

健全工作体系 织紧“责任网”

 为了精准推进搬迁群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后续政策得到落实,该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培训就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压实部门工作职责。

该县从县经济开发区、县市场监管局等15个县直部门抽调486名干部职工组成楼宇帮扶工作队,结对帮扶县城易地扶贫安置点光明小镇幸福家园33栋楼宇1944户搬迁群众,一对一、点对点为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教育医疗等上门服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全程跟踪办理,让搬迁群众遇事有“主心骨”。

  在就业管理方面,该县探索建立以就业楼长制为中心的培训就业服务长效机制,每栋楼房设立1名就业楼长,由结对包保县直单位中层以上干部担任,牵头负责每栋楼搬迁群众的劳动就业培训工作。同时从每12户搬迁群众中选配1名“十大员”专岗楼层管理员,主要负责楼层的安保、卫生、协调等事务,每月发放补贴400元。推行就业楼长月例会,及时发布就业岗位招聘信息,分析就业情况,商讨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搭建工作平台 织密“服务网”

金沙县围绕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筹资200万元组建国有公益性金沙县惠农就业劳务有限公司,在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中心,在26个乡镇(街道)设立分公司、在242个村(社区)建立就业扶贫劳务合作社,主要开展公益专岗招募管理、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等业务,按照务工需求派遣搬迁群众到当地农业基地务工,每天按80-100元标准支付劳务工资,有效带动100余户易地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800元左右。

此外,在易地扶贫安置点设立经济开发区劳务外包服务站,通过“公司+楼长+干部”的模式,帮助搬迁户将数据线、皮包部件等原材料领到家中加工,完成组装后再由劳务外包服务站进行验收,按计件方式领取相应工资。县经济开发区劳务外包工作开展以来,已与厚普科技、顺达皮具、博思拓3家企业签订产品外包协议,覆盖搬迁户80余户。

  为精准掌握搬迁家庭劳动力底数、就失业状况、培训就业意愿等基本信息,金沙县投入资金53.7万元开发建立就业扶贫管理平台,帮扶干部通过手机客服端登录金沙县就业微信公众号进入系统,可以直接录入、上报、修改搬迁群众信息,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随时可按安置点、楼栋、房号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共录入各类困难群体信息8.6万条。通过信息系统实时动态更新管理,有效解决以往数据采集方式单一落后、信息更新时间长、数据不精准等突出问题。

强化工作措施 织牢“保障网”

群众要就业,掌握技能是关键。金沙县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县级示范培训、县乡联合培训、乡镇自行培训与其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提高搬迁群众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累计开展搬迁群众培训1.8万余人次,向搬迁群众推送就业岗位1.9万余个。

采取定向挖掘岗位的措施,金沙县围绕县内各类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就业需求,充分发挥县直部门服务行业企业优势,按照“干部包送、单位包安”要求,建立健全“一头连企业、一头连贫困户”的定向招工精准就业包保机制,帮助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今年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向搬迁群众推送县内外岗位信息8万余个,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就业专场招聘会6场。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但有劳动力和就业意愿的“三无两有”建档立卡劳动力,开发护林、护河、护路等“十大员”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目前招募上岗7494人,2018年以来累计发放补贴8462.77万元,带动约2.2万人收入达标。

在鼓励群众长期稳定就业方面,金沙县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对在县内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按人均2995元标准给予县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一次性稳就业补贴,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再按每人2500元的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发放劳务就业补贴,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群众每月务工收入在2100元以上。

目前,金沙1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档立卡贫困搬迁人劳动力共实现就业8146人,就业率达95.43%,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全部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群众 金沙县 劳务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