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枪土炮”烛照未来

卫星大渠
-编者按
2016年秋冬时节,本报派出记者到七星关区生机镇蹲点采访,推出了半个多世纪前“英雄生机”修建“绝壁天渠”和八大水库的动人故事,引起强烈反响。
近期,中央主流媒体和省内外媒体纷纷来到七星关区生机镇,再次聚焦当年生机人民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用钢钎、錾子凿出来的“绝壁天渠”。
这些总长130多公里、灌溉1.3万多亩土地的“绝壁天渠”,让昔日贫瘠荒凉的地方变成了安居乐业的山水田园。“绝壁天渠”所凝聚的精神,昭示了“敢于胜利”精神中“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干劲,体现了“艰苦奋斗”精神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展现了“不畏牺牲”精神中“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冲劲,呈现了“永不言败”精神中“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铸就了一块光耀后世的精神丰碑,不断激励毕节汇聚夺取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全面胜利的磅礴力量,满怀信心、决战决胜,开启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
本报近期再次派出记者深入生机镇蹲点采访,开设“再访英雄生机,回望绝壁天渠”专栏,讲述绝壁天渠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岩高高不过我们的智慧,
岩长长不过我们的双手,
岩硬硬不过我们的决心,
龙出海,虎下山,英雄面前无困难。
打通斜厂岩,要叫镇江荒山变成米粮川。
这首仍然传唱的歌谣,是上世纪七星关区生机镇群众在修建镇江大渠(又叫“跃进大沟”),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文艺基础的群众自发创作鼓劲的。
正因为有了这种“要叫荒山变成米粮川”的气概,让生机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让“绝壁天渠”的光辉穿越时空,烛照未来……
今天,在卫星大渠的悬崖上,通过相机的长焦功能,记者能清晰地看到几十米高的悬崖半空中,仍悬挂着一条粗壮的吊绳和几根插入岩壁之中的钢钎。
六十多年过去了,它们依然俯瞰着下方的水渠,诉说着战天斗地的辉煌岁月。 生机镇地处乌蒙山腹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坡陡谷深,境内被高山、峡谷分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生机人来说,就算是忍饥挨饿,受苦受累,或是付出生命代价,他们也要坚持修渠引水,改变贫穷,改变命运。
修渠必须从悬崖绝壁上经过,工程中需要大量的火药、吊绳、竹篮、钢钎、二锤、錾子等工具,但由于物资匮乏,生机人最先在上级部门获得的援助物资只有少量的钢钎、二锤、錾子等简易工具,就连最重要的火药也没有。
没有物资,也要修渠!
面对困难,自己解决!
他们自制了“土枪土炮”与悬崖绝壁作斗争,硬生生在岩石上凿出汩汩水渠。
为了解当年生机人自制修渠工具的历史,记者实地走访了生机绝壁上的多条天渠,找到多名参与修渠的老英雄,倾听他们介绍如何自制生产工具的情况。
卫星大渠(又名镰刀湾大沟),一条从悬崖绝壁上凿出的生命渠。主渠8公里,几乎全从绝壁上过。在绝壁上,分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山洞,以及一些残留的炮眼、绳索、钢钎等。
作为生机镇第一条打通的天渠,卫星大渠所使用的火药,全是当地群众自制的。
“在悬崖上凿沟,没有火药,就只能自己想办法。”89岁的左遗朝老人当年参与修沟时25岁,他记得很清楚,当时为了制作土炸药炸岩,大家吃了不少苦头。
“制作黑火药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硝,这个硝又必须得从山洞里面去找石壁周边的泥巴,还要熬,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兑制成火药。”左遗朝介绍,因为黑火药的威力极小,所以需求量很大,大家就一个山洞一个山洞地去找硝土,有时候要爬到几十米深的山洞里去挖。
硝土熬制得越多,对煤炭的需求也就越大。于是,背煤又成了一件大事。
左遗朝说,“即便很苦,大家还是排着轮子,换着去背煤,没有一个人有意见。”
为更好更快地解决火药供应问题,大队指挥部从其他地方请来了胡碧、胡春两兄弟进行指导,手把手教大家制作火药。
当时生产的黑火药没有导火线,大家也是自己制。“导火线是用一张草纸裹上火药后,放置到埋好的炸药里,根据现场情况,来确定导火线的长短。”左遗朝说,“有时因地势原因,导火线接不长时,刚一点上,才跑出几米距离,就开始爆炸,只听到‘砰砰砰’的声响后,石头便向四周乱飞,让人后怕。”
虽然黑火药的威力小,点爆时也很危险,但一心想凿渠引水的生机人没有懈怠和退缩,他们心里清楚,即便是一点一点地炸,迟早也能炸出一条渠。
有了火药,吊绳也必不可少。
“因为地形的原因,每条渠都会遇到悬崖绝壁,只能用绳子把人吊到半岩上去打炮眼放置炸药,等炸出一条路来后,才开始凿渠。”镰刀湾村81岁的吴文明对吊绳的印象比较深刻。
据吴文明回忆,当时修渠用的吊绳也属于匮乏物资,都是各大队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大队的吊绳是用棕皮、绵竹锤成丝后,加上稻草拧在一起,然后用拧好的三股细绳合在一起,再拧成一股大绳。”吴文明介绍,因为当时的镰刀湾没有稻谷,他们就从河对面的四川去背,想方设法也要把绳子做扎实。
吴文明说,吊绳的扎实与否,关系到每一个下岩凿壁之人的生命安全。
生机部分天渠的修建都历时多年,很多人坚持常年住在悬崖上的山洞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用棕叶制作蚊扇,用稻草、棕板制作草鞋、睡垫,用麻线缝制衣服,用木材制作风箱吹火淬炼錾子……
绝壁凿渠,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精神的检验。
英雄的生机人,一方面用坚忍不拔的毅力,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一方面又发挥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因时因地创造出克服和战胜大自然的“土枪土炮”,将绝壁变天渠。
自1956年以来,生机人民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修建了十条水渠和八个水库。修建中,他们充分发挥智慧,还创造性地自制了木龙、木凳、木船、压坝机、木夯等工具,让高山低了头,将荒野变成了粮川。
这,就是“绝壁天渠精神”的一个生动注脚!
这,就是“绝壁天渠”烛照未来的一盏明灯!
如今,当年自制的工具已歇息了下来,散落在农家小院,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艰苦而又光荣的岁月,激励着后来人顽强拼搏,奋发图强。
上一篇:金沙县2020年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调度会召开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