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是恐龙灭绝主因?恐龙身上还有哪些谜团
体型庞大、动作矫健迅猛……这可能是许多人脑海中对恐龙的第一印象。它们曾是“地球霸主”,但在6600万年前,却突然消失了。
小行星撞击破坏恐龙栖息地?
另外,大量火山灰飘到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后,会数月时间无法散去,形成强大的“太阳伞”效应,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地表气温短时期内急速下降……导致气候寒冷等严重后果。
植物渐渐凋零,这就导致以此为食的植食性恐龙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渐次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因没有植食性恐龙作为猎物而慢慢死亡了。
“除了上面提及到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外,还有地磁倒转说、恐龙中毒说等,这些是与‘恐龙绝灭’同时发生的地史史实,它们综合作用于地球这个有机系统,单一的说任何一个都是盲人摸象。”方琳浩解释。
不过,有专家指出,恐龙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消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甚至也许是几万年,只不过相对于恐龙存在过的1.8亿年时间而言,几万年时间还不到千分之一。
它们或许并未完全灭绝
另外,方琳浩介绍,前文提到的6月29日的科学论文名为《小行星撞击,而非超级火山喷发,导致白垩纪末恐龙绝灭》,正文中通篇都使用的是“非鸟类恐龙”的绝灭。
他说,按照对生物分门别类的“科学分类法”标准,恐龙没有完全灭绝,而是有一部分演化为今天的鸟类。比如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就已经有一些恐龙和鸟类亲缘关系比较近,体型较小、拥有羽毛。
据报道,早前,“巨嵴彩虹龙”化石标本被发现。它与“赫氏近鸟龙”同属近鸟龙类,其尾羽羽轴两侧的不对称羽片,表明其当时已具有辅助飞行特征。
“恐龙种类繁多,向鸟类进化的分支中个头都不大,很多体型也就是如今喜鹊的大小。”方琳浩表示,根据化石等证据,今天意义上的鸟类也并不是恐龙灭绝后才出现的。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6年12月8日,中国、加拿大等国科学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在琥珀中发现的第一件恐龙标本是一条长约3.85厘米、长满毛的尾巴。根据同类恐龙的体型,研究人员推断,这一恐龙身长18.5厘米。他说,也正是在恐龙走向灭绝后,地球上生态圈中出现物种空缺的环境——即空缺的生态位,鸟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繁盛起来。
同时,原本在恐龙时代,弱小的哺乳类动物,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作为恒温动物体温调节的优势,也躲过了巨大的灾难,得到占领生态位的机会,繁衍至今。(完)
上一篇:“竞妍——清代中日伊万里瓷器特展”在蓉开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