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野钟乡野钟村:邓吉栋家的“小康果”

喜获丰收
时下,正是刺梨成熟采摘季,在水城县野钟乡野钟村,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刺梨树长势喜人,黄橙橙的刺梨挂满枝头,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邓老伯,今天摘了几口袋了?您老唱首刺梨歌给大家提提神!”
“先不急,赶紧把刺梨扛到路边给它打上伞,这可是咱们的‘小康果’,一会给太阳晒蔫就买不了好价钱了。歌嘛,只要大家开心,准唱十首!”
说要唱歌的村民叫邓吉栋,是野钟村刺梨种植户,现年79岁,9月19日这天,天刚麻麻亮,他就邀请了5位村民前来帮忙采收刺梨,采摘、分拣、装框、过秤……因为他要在一周之内把自家的刺梨全部采摘卖出,生怕到手的“银子化成水”。
村民们戴着手套,动作娴熟,麻利地将一颗颗刚采下来的刺梨装进袋子,扛到路边等待专人前来收购。虽额头挂着汗珠,但脸上却露出甜蜜笑容。
“刺梨产业好处多,我种刺梨几大坡,青山绿水生态美,增收致富暖心窝;刺梨种植我们跟,今年产量已大增,只要我们跟党走,家家致富又一春……”刺梨地里,村民们搬完刺梨袋,随后响起来邓吉栋洪亮的歌声。
自2014年“3155工程”推进刺梨产业规模化实施以来,六盘水精准选择刺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水城县打造100公里刺梨产业带,野钟乡作为核心区大面积推广,让“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
当时,水城县免费投入苗木、化肥、薄膜等,由老百姓自行种植、和管理,最终收益全部归村民。当规划蓝图遇到种了一辈子包谷、洋芋的野钟百姓,却卡了壳。“种这个‘山中野果’有什么用?卖得出去吗?能卖多少钱?”
“什么也不说了,我先种,等到收获的时侯,你们要是觉得效果还不错,再跟着种。”在野钟乡刺梨种植动员大会上上,邓吉栋第一个举手表态种植。
就这样,邓吉栋把自家土地全部种上刺梨,他的孩子们则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打工,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和老伴呆在家里,晴天浇水、雨天施肥,像带自己的“娃娃”一样管护着刺梨,现他家10亩刺梨已进入盛产期。
“2016年开始挂果,卖了3000元;2017年,卖了6000多元钱;2018年,收入大幅增长,卖了40000多元,2019年也是40000多元。”
邓吉栋说,刺梨一次种植能采收30年,不像种玉米、土豆,每年重复同样的工作,费力还赚不了几个钱。在2014年,种植这10亩刺梨花了2000多元苗木费,还没有种植一季玉米、土豆的投入高,没想到捡到“宝”了。
刺梨种下后,平时也就施肥、剪枝、除草,除去劳动力每年的投入不到3000元,只是刺梨采摘时请村民帮忙,一个工付100元工钱,采摘后就地卖给公司。“今年刺梨产量高,现到手的收入60000余元了。”邓吉栋不由感慨,“这要是种植玉米,二十年都赚不了这笔钱,再种植10年,就有65万元存款了!”
改变从一颗刺梨开始,邓吉栋在家种植刺梨收入高,而他的三个儿子外出打工也有了不少存款,前些年,邓吉栋给每个孩子20000元的支持,他们不仅在老家修了新房,还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现邓吉栋还剩80000元存款。
“这存款,给孙子们读书用了,要让他们个个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奔向幸福!”邓吉栋说。如今,步入小康社会的邓吉栋,把自己的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了五六十首刺梨歌,引导村民们了解到当下的好政策、好产业给人带来的实惠。
邓吉栋家的变化,只是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让村民致富的一个缩影。
“凉都三宝”之一的刺梨,“摸起来扎人、吃起来养人”,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曾经的“野果果”如今摇身变为助农增收的“黄金果”,这得益于六盘水在农村产业革命中的探索与创新,成为当地脱贫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
如今,六盘水市刺梨产业面积已达807216公顷,成为全国、全省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刺梨产业覆盖全市60%以上的乡镇,成为当地人“致富果”。
六盘水充分用好“中国野生刺梨之乡”这张名片,积极打造具有凉都特色的刺梨品牌,重点打造“刺力王”“初好”和“天刺力”,刺梨品牌已从“无”到“有”、从“有”到“特”、从“少”到“多”,开辟了又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今年1至8月,六盘水刺梨加工企业共实现产值1.46亿元,营业收入1.22亿元。目前,六盘水刺梨“全产业链”已基本构建,涉及带动68.97万人参与,其中贫困户39721户137425人,户均增收2093元,人均增收548元。
上一篇:六盘水强制隔离戒毒“四不放松”助推疫情常态化防控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