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双井镇:发展林下“套种养” 群众增收路子广

发布时间:2020-05-27 14:46:54 来源:黔东南日报
施秉县双井镇花山村“李树+丹参”套种基地 ( 杨健 摄)

  时下,施秉县双井镇万亩李子园中,饱满的李子挂满枝头,林下套种的丹参长势喜人,基地中管护的群众欢声笑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该镇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子,以“果树+丹参+蔬菜”等套种养的发展模式,发展了林下养蜂、林下魔芋、中药材等产业,不断巩固低效作物调减,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按“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工作方法,双井镇践行“1+2+5”工作法,划片区、包任务。在花山村,调减了大坪占地405亩的玉米等低效作物面积,合作社盘活了流转土地,农户自主经营的产业也得到有效调整。

  “大坪主要种植脆红李,脆红李挂果需要3至4年,为了弥补这段时间脆红李没有收益的空档期,我们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在李树下套种丹参。根据丹参的花期有5到6个月的特点,我们在对面发展了林下养蜂。”双井镇人大主席杨璐说。

  据了解,该镇合作社发展了“果树+丹参+蜜蜂养殖”的立体产业,在果树还未收成之前,仅是丹参,每年亩收益有3300余元。针对一些农户自主发展的土地,政府做好产业引导培训,在党员和能人的带动下,魔芋、辣椒等种植规模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我种植了五六亩辣椒,准备种植魔芋30多亩,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在农忙时节会请附近的农户帮忙采收。”花山村村民舒龙平说。

  在双井镇翁粮村龙井路口,农事催人忙,百余亩的魔芋基地魔芋种植已到收尾阶段,围绕施秉县万亩魔芋规模目标,打造乡镇精品林下示范基地。

  “每天基地中务工的工人有30余人,每天工资80元,产业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发展产业,让群众荷包鼓起来。”双井镇副镇长杨俊说。

  双井镇形成“果林+蔬菜”和“果林+丹参”的“果蔬、果药”产业附加值模式,在产业调整中,坝区开创形成了多季节蔬菜和丹参的“菜药”模式。全镇9个100亩以上坝区共2772亩,通过流转土地集中利用、农户自主经营等方式全面开展产业结构调整,658亩重点低效作物调减区域均已全部安排改种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经济作物。

  该镇人武部部长、副镇长潘元智说:“目前,全镇采取‘果树+丹参’模式巩固低效作物调减重点区域2500亩以上,结合各村、各地块和市场需求情况,精准选定产业品类、确定产业规模、制定轮作计划,不断建立完善配套设施延伸产业链,在产品加工和销售路径等方面继续探索,全力打造双井‘种养殖循环示范带建设’产业链。”

  ( 陈化勇 杨健)

相关热词搜索: 丹参 林下 魔芋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