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大堡村:用坚强战胜贫困

发布时间:2020-08-07 11:20:18 来源:黔东南日报

  【民族小卡片】

  东乡族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乡族从甘肃迁徙到新疆居住。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中国国东乡族总人口数为621500人。

  截至2018年,黔东南州东乡族人口为148人,散居在凯里市、麻江县、丹寨县、雷山县、施秉县。

  8月3日,走进凯里市碧波镇大堡村,群山环抱下的村庄绿树成荫,屋舍俨然,村巷中一条条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相互连通,碧水青山之间,农舍小屋静卧其间。

  走进东乡族村民兰国梅家里,两层小楼,地面铺着锃亮的地砖,干净整洁,客厅温馨舒适,厨房、卧室、卫生间等格局分明,现代化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快请进屋里坐。”看到记者到来,兰国梅放下手中的扫帚,热情地迎上来招呼道。

  在大堡村提起兰国梅,大家都是一片赞扬之声,说她是不离不弃的模范妻子、独挑重担的好母亲。

  2013年,兰国梅丈夫彭吉彬意外出车祸,瘫痪在床的两年多时间里,她独自一人照顾丈夫、抚育4个儿女,她用她那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担。

  兰国梅的故事还得从和彭吉彬喜结连理说起。

  1994年,这个刚满21岁的东乡族姑娘经人介绍,与碧波镇大堡村村民彭吉彬喜结连理。因为缘分,她从都匀市杨柳街镇谷江村嫁到了大堡村。

  婚后十年,夫妻俩共生育了4个子女。“以前虽然孩子多,但我和丈夫在外打工,孩子们也懂事,日子虽然清贫,但感觉很幸福。”兰国梅回忆道。

  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幸福,然而意外却不幸降临,让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2013年5月的一天下午,兰国梅在家做好了晚饭,等着丈夫和孩子们回来,但一直等到天黑,也没见到丈夫的身影,最后接到了丈夫工友打来的电话:丈夫下工时被一辆大卡车撞倒,正在医院抢救。

  彭吉彬在医院里昏迷了9天,醒来后,瘫痪在床不能自理。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每天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没几天,就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和借来的十多万元。

  当时朋友劝兰国梅放弃治疗,她说:“只要有一线希望,砸锅卖铁也要救他命。”后来借不到钱了,兰国梅只好将丈夫带回家。她心里坚信,只要好好护理,丈夫终究会好起来。

  2014年兰国梅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精准扶贫系列政策支持下,兰国梅一家享受到了住房、医疗、合作社分红等政策,生活才得以继续。

  “刚出事那会儿,我觉得天都塌了。两年多的时间,幸好有党和国家关心,我才能挺过来。”兰国梅激动地说。

  “最困难的时候,全身上下只有两块钱。”说起突遭变故后的贫困,兰国梅记忆犹新。“那时没办法,只有靠自己打临工来维持这个家,又要兼顾丈夫、子女,每天都是奔波劳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兰国梅的精心照料下,彭吉彬一天比一天恢复得好,到现在已经和常人无异。

  如今丈夫彭吉彬在碧波镇的陶瓷厂里务工,每个月有三千多元的收入。三个女儿都已找到了工作,最小的儿子在麻江县城读初二,并享受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对于现在的生活,兰国梅感到很满足。

  靠着夫妻俩务工增收、合作社分红等手段,2019年兰国梅一家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今年彭吉彬报名参加了市里、镇里举办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他打算学好种植养殖技术后,借助小额特惠贷,流转几亩土地发展蔬菜、果树产业,再养一些鸡鸭。

  “有了自己的产业后,也不准备出去打工了,过去老婆因为照顾我,吃了不少苦,现在我好了,也该让她享享福了。”憧憬着未来,彭吉彬眼里充满希望。

相关热词搜索: 丈夫 凯里市 碧波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