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写华章 黔东南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发布时间:2020-09-28 10:56:08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产兴业旺,山乡巨变。千年沉寂的土地,在春天里种下希望,在秋天里收获成果。

——今年上半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64亿元,同比增长5.4%;

——全州食用菌生产规模、产品产量近三年的年递增率均在60%以上,呈现了产业的裂变式发展;水果种植总面积、产量、产值均名列全省前列;

——截至8月31日,全州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利用森林面积累计达87.34万亩,总产值11.95亿元。

……

一组组数据,见证和记录了黔东南农村产业革命发展的足迹。

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黔东南农业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从低产低效到产销两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黔东南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取得新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步伐,在量变与质变中化茧成蝶。

从“低产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

前些年,放眼整个黔东南农村,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样样都有、样样却不成规模,这就严重迟滞了农民脱贫、农村发展的步伐。

面对如此艰巨的发展任务,不拿出超常规举措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实现革命性突破,农村难以脱贫,即使脱了贫也极易返贫。

2018年以来,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黔东南州全面落实“八要素”,出台了《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 年)》等,奋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农业产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什么”“怎么调整”?黔东南立足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发展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小的“短平快”优势产业。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在巩固上年度调减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调减低效农作物面积7.9万亩,完成调减计划的100%,为全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现快速增长腾出了空间。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就黔东南来说,除了抢抓坝区结构调整外,还有一条最重要的路径,就是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2018年8月开始,黔东南州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根本路径、作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作为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从“摸着石头过河”向“主动投石问路”转变。探索出了以岑巩县平庄村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利用废弃菌棒作为烘干茶树菇的燃料等很多循环经济新模式,打造出了以丹寨县利用蓝莓基地套种中药材等一批高质量示范基地和产业扶贫新样板,真正把黔东南州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

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黔东南州精准运用组织方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作战”,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有效整合生产要素,将生产力最大化、生产方式最优化,推动农业做大做强、企业做精做优、农户增收致富。

同时建好利益联结“共同体”,防止“垒大户”“富了老板、穷了老乡”的局面。通过企业发展引领,由“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向“农民主动学、农民主动干”转变,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黄平县采取“企业+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在一碗水乡发展万亩中药材产业园,引进入驻企业2家,组建3个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8500亩,覆盖园区1310户农户,按照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分红贫困户户均预计实现年增收1万元以上。

剑河县以贵州剑荣公司为龙头引领,实行“平台公司+龙头企业+贫困户”组织运作方式,采取 “1137”(即1户贫困户1名劳动力到食用菌工厂就业,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三重保底”(保回收、保价格、保产值)模式,打造产学研一条龙服务,解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人以上就业,为稳定助农实现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上规模、闯市场、带农户,抱团发展用活组织方式“黏合剂”是关键。

黔东南州积极探索建立“电商+合作社+农户”新模式,持续深化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推进绿色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超市、进军营。截至今年8月底,全州订单农业数量33.86万吨,订单农业实际销售数量12.74万吨、订单农业实际销售金额16.1亿元。

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转变

近日,黔东南的农特产品不仅在直播平台畅销,在杭州市世纪联华超市庆春店“消费扶贫馆”,黔东南的三穗鸭、丹寨西瓜、榕江小香鸡、从江百香果等120多种农特产品也正在售卖,这让杭州等全国各地的市民不到黔东南当地,也同样能买到地道新鲜的“贵州味”——“苗侗山珍”农产品。

农业产业不仅生产得好,还要销售得好。要从过去的“为吃而生产”转向今天的“为卖而生产”,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发展意识,就得坚持以销定产,加强产销对接,稳定产销关系,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品牌培育宣传,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尽管黔东南今年也遇到了疫情,但各级党委政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依托脱贫攻坚作战体系,强化工作调度,压实工作责任,多次选派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深入农村,不仅“上山头”“蹲地头”活跃在田间地头进行产业帮扶,还积极推介农产品实现黔货出山。

黔东南州加快打造黔东南公用品牌,拓展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目前黔东南州农业经营主体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总数全省排名第二位。

为了做好产品销售方式改变,成立“苗侗山珍”农产品行业协会,开发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推广,组织开展“惠购两江,助从榕出列”网络直播活动,利用电商平台积极在网上开展百种农产品触网销售,上半年实现网络零售额6.44亿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脚步不歇、奋进不止。随着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抽丝剥茧、化茧成蝶,黔东南农业会越来越强,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

相关热词搜索: 林下 产业革命 东南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