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稳就业 孩子学无忧

走进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特和小区,柏油马路干净整洁,一栋栋崭新楼房错落有致。
在口罩厂扶贫车间里,20多名工人正在缝纫机上赶制口罩,30多岁的王金花便是其中之一。
“从小山村里搬出来,住进新房子,孩子上学方便,还有了活干,一切都越来越好。”王金花手上不停操作,满脸都是笑容。
王金花的老家在几十公里外的榕江县兴华乡高旧村,一家五口挤在一间破旧的木房里。
“出门、上学、看病,在大山里生活没有不难的。我们倒是苦惯了,就怕孩子以后跟我们一样苦。”王金花说,孩子上幼儿园要到兴华乡,一天来回接送的车费就要20元,而且教学条件也不好。
“我和老公吃够了没读书的苦,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王金花说,2015年,她带着3个孩子来到县城,租了间狭窄的小房子,陪孩子读书,这一住就是5年。
“房东看我带着3个孩子不容易,后面也没收房租了,就只收水电费。”说起过去,王金花满脸辛酸。
转变,得益于党的好政策。
近年来,榕江县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群众进行搬迁集中安置。
按照县城区集中安置为主、中心集镇集中安置为辅的原则,榕江新建富民、卧龙、阳光、特和小区4个县城安置点和定威乡1个中心集镇安置点,全县19个乡镇229个村5978户25346名群众搬进了新家。
2019年10月,王金花一家从高旧村来到特和小区,住进了做梦都没想到的新房。
“我们分到了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屋里亮堂堂,心里暖洋洋。”搬新家那天,王金花记忆犹新,“看着孩子们奔向自己房间的那一刻,心里少了很多愧疚。”
搬出来只是第一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要求,榕江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榕江在县城的移民安置点社区挂牌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积极探索“车库变车间、门面变旺铺、农民变工人”模式,盘活4个安置点固定资产,建成“楼下扶贫大车间”14个,建成千匠百艺扶贫车间、翌扬鞋业、衣扬服装厂、百年兴手套厂、大通电子加工厂等多个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实现搬迁群众1962人就地稳定就业。
王金花就在口罩厂的“楼下扶贫大车间”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资1000多元,多劳多得,老公也在县城周边找到了事做。”
搬迁进城,不仅王金花一家的收入有了保障,困扰了夫妻俩多年的孩子教育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榕江配套建设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并开通了公交车。
谈起孩子的学习,王金花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这些年的辛苦伴读有了回报,今年,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凯里上高中。”
“小的两个孩子上小学不要钱,还有营养午餐,家里少了很多负担。”王金花说,“有公交车从小区直达学校,不用操心接送,我有了更多时间在车间里干活,多赚点钱补贴家用。”
如今,像王金花一家一样,榕江广大搬迁群众不仅仅是挪了“穷窝”,更是阔步走向了新生活。
上一篇:麻江县“七招式”将全面深入推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