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林:在脱贫大考中锤炼责任担当

发布时间:2021-03-12 13:35:29 来源:黔南日报

“明天我带队到县踩点乡村振兴示范点,你带队和协作办对接,了解广帮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走访重点企业。还要和人社部门联系,了解重点群体的就业情况,千万不能松懈。”3月2日下午,走进梁玉林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对州扶贫办副主任朱雪松安排工作。

从北京载誉归来后,约好的采访时间一推再推。“事情太多,实在太忙。”

“忙”是梁玉林的工作日常。

“现在好多了,‘大战’期间,梁主任只要一到办公室,后面都会跟着10多个同志,等着向他汇报工作。”朱雪松说,3个单位的工作等着他决策,能不忙吗?

正是全州干部群众的合力攻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脱贫答卷。

2020年3月3日,长顺、平塘、独山、荔波4个县如期摘帽退出,三都、罗甸两个深度贫困县提前一年摘帽退出。至此,全州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黔南州在贵州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2020年9月30日,黔南剩余23856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条件,全州92.93万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24.73万人搬出深山开启新生活,黔南摆脱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基础条件薄弱的黔南,凭什么能成为全省首批全部摘帽退出的3个市州之一?

寻着梁玉林近3年的工作轨迹,我们找到了答案。

身兼两职,调兵遣将运畴帷幄

2018年9月初,根据州委安排,梁玉林挑起了州扶贫办主任和州生态移民局局长两副重担。

在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身兼两个重要职位,在全省尚属首例。

“让你去统筹这两个重要岗位的工作,你应该知道组织的用意。希望你讲政治、专业务,担起这两副重担,抓好统筹协调,整合资源,高质量完成黔南脱贫攻坚任务!”就任前,州委领导语重心长的谈话,让梁玉林倍感责任重大。

梁玉林知道,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扶贫、移民两副重担,一头挑着庞杂的面上统筹协调,一头挑着最难啃的“硬骨头”,不允许有丝毫闪失。

谁知道,刚刚上任,就遭到“当头一棒”。

9月6日,梁玉林专程到省扶贫办和省移民局汇报对接工作。

“省移民局领导从第三句话开始,就指出黔南工作的不足,拖了全省的后腿,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将影响当年脱贫攻坚任务。”

领导指出黔南有1个县实施的2017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没有在规定的6月30日前完成交付使用任务。

“9月30日必须达到入驻条件。这是死命令!”

领了任务的梁玉林,二话不说,直奔施工现场。找来相关单位和施工方,一条条梳理问题,一条条分析问题,一条条解决问题。“派人住在工地上给我盯住,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五加二白加黑马不停蹄赶工期,每天给我报工程进度和存在的困难!”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施工方科学组织、科学调度、科学管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交房。

两个部门,再加上组建的脱贫攻坚指挥部,三套人马,上百号人的队伍,统筹协调用活用好这帮人,调动他们的工作激情,贯彻落实好州委、州政府的总体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抓好州委提出的“约法三章”、“七个一”工作机制、精准打法十条等“黔南战法”,成了当务之急。

梁玉林将上任的第一把火烧在“调兵遣将”上,他整合3支队伍力量,“定人、定岗、定责、定任务,扶贫办、移民局、指挥部的县级干部组成小分队下去督查。每个县都要有一个县级干部包保盯紧。”梁玉林说,这样一来,做到了人尽其才,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解决了工作没有延续性、关键时刻推诿扯皮等问题。两年多来,这3支队伍,成为活跃在黔南脱贫攻坚战场上一支精锐的轻骑兵,每一个角落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梁玉林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梁玉林点子多,办法多,吃得苦,喜欢专研业务、琢磨工作,又关心干部,加上他风风火火的性格和说干就干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扶贫干部的尊重和支持。

移民局老干部苏世勋2020年3月就应该退休回家享清福了,那个时候,黔南刚刚整体摘帽退出,但是后续收官大考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和关键。苏世勋主动找到梁玉林,要求下县督导,“我最适合,我熟悉情况,我不要报酬,我要和大家一起见证脱贫攻坚最后胜利时刻!”

苏世勋重返战场的故事传开后,激发了所有扶贫队员的斗志。

搭建平台,数据共享打通壁垒

梁玉林上任烧的第二把火,就是在全省创新性的建起了黔南自己的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

“以往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数据汇总起来繁杂,容易出错。”梁玉林说,2017年,州委主要领导就对扶贫办提出要求,要利用大数据助力脱贫攻坚,搭建一个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

梁玉林上任后紧盯平台建设,经过多方走访科研院校,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搭建起大数据管理平台。平台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核心内容,设计了10个功能模块,环环紧扣“精准”二字,打通了涉及“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五个一批”15个职能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了“聚、通、用”的功能,做到了精准发现问题、精准分析、精准调度、精准指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基层负担。

“全州23.92万户建档立卡户,每户的信息指标就有50多项,数据庞杂,工程量大。以前扶贫干部的大部分精力都耗在了‘数据’清洗上,费时费力。比如,做一次数据筛查清洗,需要3个人加班加点工作1个星期,出现误差还要返工,有了这个平台,只需两个小时,而且数据精准无误。”梁玉林说,信息不对称、数据异常、信息采集难、数据分析不精准等问题迎刃而解,统筹了管理,提高了效率、规范了流程,共享了资源。

就是这个管理平台,在督查督办、预警监测、数据核查和收官考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黔南提前1年摘帽退出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还预留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板块,在后面的乡村振兴中,平台还将继续发挥作用。”梁玉林说,有了这个平台,就能实现农村全人口管理。

守正创新,尽显党员责任担当

建好了线上平台,梁玉林将第三把火烧向线下管理。

“我们在督查中发现,由于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庞大、事务繁杂,加上很多工作交叉,导致我们的很多干部职责界定不清,不知道怎么干。”

于是,梁玉林牵头制定了《黔南州脱贫攻坚各级职责操作指南》,将各级职责具体化、清单化。这份操作指南,上至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至网格员,涵盖了州、县、乡、村四级扶贫组织和扶贫干部,明晰了各级职责,压实责任,解决了怎么干的问题,操作性很强。

以前各地制作的“一户一档”和“明白卡”五花八门,内容缺失,不能充分反映每户的基本情况。

“全州必须统一内容、统一模板!要让人一看就清楚明白!”梁玉林说,不能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搞混乱,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一户一档”和“明白卡”。

黔南在省模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围绕识别、帮扶、退出、巩固四大项设置的内容,更切合黔南实际,更能精准反映每户情况。统一标准和规范后的“一户一档”“明白卡”,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户内百宝袋资料和贫困户实际情况一起,实现了“五统一”。至此,黔南脱贫攻坚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机闭合管理,全州数据质量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

作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参谋助手,在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中,梁玉林主动思考问题,超前谋划,为打造“黔南样板”、“黔南方案”、“黔南亮点”,贡献了才智和汗水,共产党员、扶贫干部的责任担当,在脱贫大考中得到锤炼。

(记者 刘雪红 仇颖欣)

上一篇:黔南都匀:茶叶采摘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热词搜索: 黔南 数据 工作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