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调”出农业发展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0-07-20 14:46:27 来源:黔西南日报

  7月的黔西南美景如画,放眼四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热潮扑面而来。从农村田野到企业车间,从示范园区到良田坝区,广大干部群众干劲十足,用勤劳的双手推动传统产业改革转型,坚决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

  穿行在普安县茶源街道办3万余亩茶园之中,满眼青翠,处处茶香,一派繁忙的采收景象,这边采茶工人戴着遮阳帽十指翻飞,那边满载优质大宗茶的货车缓缓驶离。普安县瞄准夏秋茶市场,联合当地茶企,在加工制作大宗绿茶的基础上,推出大宗红茶、大宗黑茶等多款产品,吸引了不少外地茶商赶来“寻宝”。预计今年普安县夏秋茶产量为5560吨,产值达1.13亿元,将为务工茶农带来了亩均增收2200余元的显著效益。

  经营思维在变,发展思维在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普安县坚定不移地维护好“普安红”品牌良好形象,不断拓展市场,充分调动茶农发展茶叶产业积极性,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社,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远在100公里外的兴义市洒金街道办依托辖区林地多的优势,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农业,鼓励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种植竹荪、木耳、石斛等,为脱贫攻坚和群众增收开辟了一条绿色之路。

  “这1100亩的林下菌药项目,为的就是解决留守妇女和大龄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兴义市洒金街道办事处主任文志华说,现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覆盖优势,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500个稳定就业岗位,累计务工人数已达9860余人次,按照保底工资80元/人次计算,带动务工收入近80万元。

  截至7月3日,黔西南州完成林下菌药种植65575亩,占全年目标任务57.88%,累计用工量238882人次,其中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务工85657人次;

  治贫之本,在于产业。黔西南州按照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带领全州人民奋发作为,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始终以产业扶贫为统领,以农民增收创收为出发点,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形成以茶、食用菌、精品果业、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烤烟、生态渔业、蔬菜、油茶、薏仁米为主的十大特色产业,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2019年黔西南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0.01亿元,增长6%,增速排全省第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2元,排全省第6,增速11%,排全省第2。

  夏日的阳光洒落在安龙县蘑菇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排的香菇大棚上,闪闪发光,进入其中一间,十几名当地妇女正麻利地剪着菇脚:“香菇浑身都是宝,大香菇做成干香菇,小香菇做成香菇脆,你可以去尝尝。”顺着务工人员的指引,继续走向不远处的生产厂区,一袋袋包装精美、开袋即食的香菇类零食摆放整齐,打开品尝,一股特有的香气萦绕在鼻翼下。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趋势,黔西南州以发展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为载体,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在36个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抓好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建设,配套产业和劳动密集企业,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了兴仁薏仁小镇、安龙蘑菇小镇、贞丰糯食小镇、普安茶源小镇等安置配套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黔西南州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43家,产值1000万至5000万元龙头企业54个,产值5000万至1亿的龙头企业9个,产值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个。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最为关键的倒计时,黔西南州将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夯实稳产基础,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通过以销促产、产销联动,推动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努力实现销售有渠道、企业有效益、农民有增收。未来的黔西南州,必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相关热词搜索: 香菇 普安县 林下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