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乡村令人向往
遵义乡村处处景。
在这里,以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为代表的黔北民居散落山间,错落有致;在这里,一年四季有花开、一年四季有色彩,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
作为典型的山地旅游城市,遵义依托凉爽的季节气候条件、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早,特色突出,成效明显,已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优势 各美其美
“中国名茶之乡”湄潭,乡村步步是景处处是画。近年来,湄潭依托60万亩茶园生态优势,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构想,形成全域旅游的发展态势,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之美、千姿百态的村落形态之美、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之美、优质多样的物产之美在湄潭乡村交相缠绕、辉映成趣。这里的乡村旅游火了,农民笑了。
不止是湄潭,凤冈也同样以茶为主题,以茶园建设为载体,将茶产业与旅游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一体化发展。两县均在茶产业园区建设中,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探索“茶旅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发展以茶元素为主的乡村民俗、客栈和农家乐,取得了显著效果。
湄潭、凤冈两县是遵义市依托茶产业发展“茶旅一体化”型乡村民宿、客栈、农家乐的典型代表。截至去年底,湄潭县已建成乡村旅馆(含民宿、客栈)181家,凤冈县已建成乡村旅馆(含民宿、客栈)63家。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记者从遵义市文体旅游局了解到,遵义市各地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集散和辐射带动功能,遵义市加大了城郊环境的改造和休闲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大力发展以餐饮类为主的城郊型农家乐,吸引城市广大市民到城郊休闲旅游。
发挥紧靠重庆的区位优势和凉爽的气候优势,桐梓县和习水县大力发展避暑型乡村民宿及客栈,打造休闲避暑度假胜地,吸引游客前来休闲避暑、度假养生,获得了较大的综合效益。截至去年底,桐梓县已建成乡村旅馆(含民宿、客栈)1917家,习水县已建成乡村旅馆(含民宿、客栈)783家,成为遵义市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发展避暑型乡村民宿、客栈、农家乐的典型。
依托“四在农家”创建发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型民宿、客栈、农家乐最为典型的是播州区和余庆县。播州区以苟坝景区为龙头,打造红军村、红军餐;余庆县着力打造旅居农家最美乡村,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两地还通过开展“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购农家物、干农家活、观农家景、享农家情”的旅游活动,以满足游客“返璞归真、记住乡愁”的需求。
汇川区和赤水市是依托旅游景区发展体验型乡村民宿、客栈、农家乐的典型。两地在成熟景区的周边,结合农村田园风光发展旅游服务业,以满足景区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例如,汇川区依托娄山关4A级景区和森林公园、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官坝红色生态观光园等发展乡村旅游;赤水市依托丹霞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等丰富的景区资源,在景区周边规划建设乡村民宿、客栈、农家乐。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春踏青赏花、夏纳凉避暑、秋采摘体验、冬民俗文化,藏于遵义大山的大小村寨,已成了不少游人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各地的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了十足的新鲜感,成为出游的重要选项。
多措并举 美美与共
从弘扬黔北民居文化到推进特色村庄建设,从念好“山”字经到打好“富”字牌,从振兴一产到推动农文体旅一体化实现接二连三发展,遵义始终将乡村旅游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大支撑、实施乡村振兴的大抓手、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依托,做足做活生态、人文、发展三篇大文章,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黔北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早在2007年,桐梓县就明确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的乡村旅游发展原则,出台政策鼓励干部领办乡村旅馆。10多年来,该县乡村旅馆由最初的村干部领头创办,发展为群众争相举办的产业,乡村旅馆数量增长42倍,床位数增长57倍。
记者从遵义市文体旅游局了解到,按照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全民动员的思路,遵义市不仅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大力鼓励群众投资发展乡村旅游,还做优环境,全面依靠市场力量,让社会资本在景区建设挑起大梁。例如,桐梓县成功引入兴茂、锦天、新中成、南方集团等12家民营企业,打造旅游地产、旅游景区、度假民宿等高端产品。
尽管遵义市乡村旅游经营户总量大、游客总量多,但同时也存在设施设备简陋、功能不全、环境不佳、管理粗放、服务不优等问题。为规范乡村旅馆管理,整治旅游服务乱象,遵义市开展了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部分县(市、区)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地方标准,开展了辖区内乡村旅游设施等级评定工作,并按等级高低给予奖补。通过等级评定,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从过去的“荒茅田”到如今的花繁叶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以乡村旅游作为该村产业发展脱贫的方向和定位,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把农业园区变成农业公园,黔北民居变成产业“孵化器”,实现了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产业与生态融合。
桐梓县利用杉坪景区多余民房,引进公司植入桐梓方竹文化,建设希创·颐·方竹特色民宿酒店,普通民房“变身”精品民宿,同时增加了群众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桐梓县中医院还在杉坪村闲置的乡村小学中建起中医馆,植入药疗、针灸、艾灸、足疗等消费业态,促进乡村旅游向康养旅游转型升级。
播州区和桐梓县不仅充分利用花茂村、杉坪村脱贫攻坚成果和闲置资源,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还通过多元互补,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
桐梓县在实施“黔北花海”项目时,采取县属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混合改制,成立贵州印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协会+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依托农村现有资源,带头发展乡村旅游;播州区将花茂村由返乡创业的人员组织成立了旅游协会、旅游公司、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整合各种资源,带动和引领乡村旅游行业抱团发展。
通过大力盘活资源,充分挖掘潜力,更新组织方式,加强合作共赢,遵义市各地化腐朽为神奇,建成一批文旅融合的精品项目,并逐步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近年来,遵义市按照全省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旅游品牌战略,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已经夯实。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旅游产业化发展目标的明确,以及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步伐的不断加快,遵义乡村旅游将更加值得期待。
(记者 向婧)
上一篇:骗提骗贷公积金,遵义有3人被处理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