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守住“两条底线” 厚植绿色本底

发布时间:2020-11-10 18:55:21 来源:黔南日报

  10月18日,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举办,作为展示多元绿化成果的一场绿色盛宴,为全面展示“十三五”以来我国国土绿化建设成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草局在第四届绿博会期间举办国土绿化成就展,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国土绿化的贵州新实践故事。

  贵州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富美山川,是贵州绿色发展之路,也是贵州守护生态安全之责。

  变“人进林退”为“林进石退”,变“恶水穷山”为“金山银山”,变“苦甲天下”为“山川富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导,贵州在脆弱的生态基础上探寻绿色发展之路,国土绿化工作全面推进。持续不断实施退耕还林、“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12大特色生态产业等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厚植绿色本底,全省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并创造了“喀斯特王国”的石漠化治理奇迹。

  久久为功,守望绿水青山;持之以恒,留住蓝天白云。今天,贵州坚定生态自信、增强生态自觉、实现生态自强,坚定不移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生态文明之路。

  天保工程,绿了山川富了林区:1998年,贵州被列为国家首批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省份之一。2000年,贵州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余年来,贵州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森林蓄积量实现大幅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退耕还林,年生态效益价值近千亿:“开荒开到山尖尖,种粮种到天边边”。长期以来,毁林开荒、过度开垦坡耕地,导致贵州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石漠化不断扩展,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1999年,我国启动实施迄今为止世界上t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9年,国家累计安排贵州退耕还林3408万亩,其中新一轮退耕地造林1395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20.9%,居全国首位。另据统计,贵州退耕地造林面积保存率达99.8%。

  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贵州建设规模最大、获得中央资金最多、群众参与程度最高、助推脱贫最直接、对森林覆盖率贡献最大、助推产业革命最突出的重大生态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为贵州增加森林覆盖率10个百分点以上。据2018年监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达901.87亿元/年。

  退耕还林对贵州石漠化治理功不可没,治理石漠化耕地面积269.8万亩,占贵州657万亩石漠化耕地的41.1%。

  筑牢“两江”屏障,打造秀美山川: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两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省份。贵州着力构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秀美山川。

  长防珠防工程启动以来,贵州通过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措施,至2019年,共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任务78万亩,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任务426万亩,有效地扩大了工程区森林面积。

  工程实施过程中,贵州每年在工程建设任务中安排经济林建设任务,积极吸纳贫困农户通过务工参与项目建设,使广大林农从工程实施中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工程区林农增收。

  “林进石退”贵州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2%,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石漠化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遏制土地石漠化是贵州最为迫切的生态建设任务。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贵州科学配置农、林、水等各种治理措施,整合各类重点生态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等林草植被恢复措施,全省森林覆盖率、林草植被综合盖度逐渐提高,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做到了林进石退。

  坚持“治石”与“治贫”相结合。强化生态经济林、林下经济、草食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发展,有力推动了石漠化区域脱贫增收和全面小康步伐,实现了区域“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

  2018年底国家林草局发布的全国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显示,贵州省石漠化土地总面积247万公顷,比2005年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84.59万公顷、面积减少率达25.56%,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减少幅度最大的省份。

  同时,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786.75万亩下降到2016年的422.7万亩,减幅达46.27%。这标志着贵州近年来生态治理和修复的成效显著,石漠化土地生态好转的趋势明显,已从根本上扭转了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恶化的趋势。

  治理石漠化,林草植被恢复建头功:监测结果显示,贵州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林草植被恢复是主要原因,其贡献率达67.75%;因劳动力转移、生态移民、农村产业及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植被自然修复的贡献率为19.52%;农业技术措施的贡献率为1.59%;其他因素的贡献率为11.14%。

记者朱丽刘江运

相关热词搜索: 贵州 生态 工程 贵州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贵州网LOGO 广告刊例 本站域名 百度新闻